劉博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建設教育強國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須走在時代前列,扎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用新動能書寫好新時代教育的“奮進之筆”。
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新理念打開新思路,新思路謀定新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需要教育蓄積發展智力,提供發展智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需要教育培養各類人才大軍,夯實人才基礎;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需要教育站在時代高度,立足長遠,以新理念推動教育實現新跨越、新發展。隨著教育日新月異的發展,要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使教育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走在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的前列,就必須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固化的藩籬,吸收中外教育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教育制度體系,努力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為實現教育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引入源頭活水。
當前,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堅定“四個自信”,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和鼓舞廣大青少年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學習。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學校,準確定位、解放思想,銳意進取、主動作為,大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共同推進我國實現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跨越發展。
其次,要創新教育機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更是教育的靈魂。特別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來,我國教育機制逐步完善,推動我國教育不斷躍上新臺階。尤其是近年來,在解決大班額、留守兒童、貧困生定向幫扶、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治理校園欺凌、促進大學生就業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各地積極試水高考改革,為推進教育公平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彰顯了教育新氣象。然而,當前全面實施教育強國戰略,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還有不少攻堅戰要打,還有許多難題要破。教育要實現新發展新作為,亟須在創新教育體制機制上尋找突破口、動大氣力、下硬功夫。
時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更需要創新教育體制機制。面對新時代新發展新要求,必須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不僅“有學上”,而且都能“上好學”。必須注重激活教育活力因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供智力源泉,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教育優化升級,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促進我國教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教育產業集群,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
要實現讓人民滿意,使人民對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亟須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質量提升機制、以均衡優質為目標的統籌發展機制、以職業專業為追求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以公平優質為導向的供給服務機制、以共建共享為理念的社會參與機制,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專家引領、社會參與、市場推進”的教育長效機制,形成線上線下互補、專家教師結合、學校社會互動的新時代“人民滿意教育”新模式。
最后,要催生教育新成果。“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時代的重托、人民的期盼,是一項民心工程、筑夢工程。推進偉大工程,更需要用實實在在的教育成果提升信心、激活動力,以此深入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各類教育協調、城鄉區域均衡、質量優質高效、群眾滿意認可的良好生態,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成為新時代最顯著的標志。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位置,瞄準世界教育前沿,強化基礎教育,要把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作為加快農村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打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引擎”。要大力實施好教師提升行動計劃,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真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為加快教育發展、建設教育強國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