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一考生
暮色里,舊歌戲,鄉下草臺唱不已。
聽過很多人的宏圖大志、偉大抱負,那是青春里每一個少男少女所希冀的未來,可我卻個性非凡、獨樹一幟。胡琴咿呀,漁光清寂,我想要的,不過是戲臺上淺唱的一抹剪影。
奶奶的嗓音很好聽,清脆又帶著老年人特有的沙啞,但這不打緊,它并不能阻擋奶奶講的故事對我的吸引。奶奶年輕時登過戲臺,扮過青衣,至今仍念念不忘。她不似爺爺那般講鐵馬功名、邊關冷月,她愛講陳妙常盟誓的秋江,杜麗娘尋夢的牡丹亭,貴妃明皇的長生殿和那李香君血染的桃花扇。我為之沉醉且樂不思蜀,年齡漸長,我并不滿足于聆聽這些久遠凄美的故事,我要開嗓吟唱,我要演繹他們的悲歡離合,我想要登臺唱完一支曲子。我的這個夢想著實有些不切實際,父母都勸我放棄,不要耽誤學業,我答應了,暗地里卻偷偷在家里練習。
披上床單,挽一個發髻,按照從網上搜尋的步法、唱腔,一步一字,唱念做打,宛如新生兒一般從零開始。“削發為尼實可憐,禪燈一盞伴奴眠。”我在家里練習著《思凡》,足尖一點,輕巧轉身,驀然發現奶奶正倚在門邊笑吟吟地看著我,我有些羞澀,忙把床單解下,慌里慌張地要拔下簪子,奶奶卻握著我的手腕,制止了我拔簪子的動作,笑道:“你想學唱戲?”我紅著臉點點頭,奶奶說:“我教你吧!”
就這樣,我成了奶奶的關門弟子,戲臺也從床上搬到了院子里。
“氣息要穩、勻,如吹笛般恒久綿長,音調應清冷脆麗,如響遏行云……”奶奶耐心地教著我,拖著一把老骨頭,不厭其煩地為我演示臺步、唱腔。看著奶奶,我心中涌起一陣感動,對于戲劇也不僅僅是喜愛了,更是對奶奶的一種感恩,一種報答。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古樸的院落里梵音輕然,音如脆玉。奶奶坐在一旁的馬扎上,撫著小狗,瞇眼聽著戲文,檐下銅鈴叮當入畫,應和著陳年的曲調,婉轉的花腔。那些年,陽關三唱,一唱明鏡秋霜,二唱花回明院月轉回廊,三唱那積塵小軒窗。
我撫著紋飾秀美的華服,轉身折腰,嗓音輕啟,如珠似玉,滾盤而來。我唱的是《桃花扇》,一曲終了,臺下掌聲雷動,有家人、同學、老師和許多陌生面孔。我熱淚盈眶,不由得又念起那柄染血的桃花扇。
我本是空白如素的白紙,卻灑上了名為夢想的熱血,終成就了這段青春里的不負不悔,于桃花扇下的淺吟低唱,一步一字,如夢卻真。
【評點】
作者的青春充滿了夢想,充滿了向往,有矛盾,有阻礙……有幸遇見奶奶,一腔熱望有了依靠,有了著落,也有了感動、感恩,以及成功和收獲。文中多處引用戲文,依托戲文將作者對戲劇的熱愛表達得淋漓盡致,體現出詩化語言的華美韻味。文章題目極具詩意,與文章內容交相輝映。人生就是一出好戲,因為傾情參與,所以綻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