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人老了,就像個孩子,不但照顧不了自己,還容易出狀況,讓擔負養家責任的子女在工作的同時還要操心老人的安全和健康。如果老年人可以像孩子一樣上“幼兒園”,白天有專人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讓老人“朝去夕歸”,子女也能安心上班、專心奮斗。如今這種設想變為了現實,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應運而生走入大眾視野——社區養老驛站,不但可以在家門口實現日間托管,還能提供全套的護理康復服務。

社區養老驛站,是居家養老和養老院式養老相結合模式,其定位是老人身邊的“服務管家”,主要滿足社區居家老人的養老需求,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點對點服務。養老驛站朝著小規模、多功能的方向發展,輻射居家,極大的滿足老人對“周邊”“身邊”的需求,真正能夠解決老人及時有效服務,是居家養老的支撐和補充。
北京2016年啟動了社區養老驛站試點工作,由政府負責提供設施,各區、各街道無償提供場地,再交由養老服務企業運營。據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公布消息,2017年底,社區養老驛站總運營數達350家。繼北京之外,南京等城市也出現了“驛站式”養老服務。那么,老年人在養老驛站能獲得哪些養老服務呢?
助餐服務 在老年營養餐的就餐區,墻上有一周營養菜單,每餐兩葷一素,主食兩種,配有湯粥。只需打個電話,提前一天預約,就能花16元在自助售餐機上領到一份營養餐,還可要求送餐上門。
文化娛樂 驛站內設有多功能活動室和圖書閱覽室,在活動大廳內,每天都有多項活動在進行,乒乓球、舞蹈、聲樂等課程。多功能活動室內備有繪畫、書法桌臺,老人可在此習作、閱讀、聊天。
健康指導 由專業的康復醫師團隊為老人開展中醫、理療、康復訓練等治療項目,還與一些綜合醫院開展合作,實現醫療康復的轉診體系,使用醫保卡結算。
日間照料 驛站內還設有日間照料室,為老人們提供護理服務。如社區內老人有日托需求,可以在此得到照料。
呼叫服務 驛站建立呼叫中心,由老人終端、護士終端、子女終端和管理平臺構成,實現智能化的管理。根據社區實際需求提供相應家政服務,例如小時工、陪同出行、家庭保姆、清洗維修等。
心理慰藉 驛站與公益組織合作,為老人們提供情感交流、互助晨練、法律援助等服務。如驛站與高校合作的 “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讓有故事的老人們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作為心理援助的方式之一。

除了以上幾種服務,驛站還提供家政、康復理療、輔具適配及租賃、適老化居家改造、醫療陪同等服務。各項基礎服務幾乎都是免費,若一些老年人有特殊服務需求或特定醫療護理服務等,驛站會收取一定費用。
作為一個已進入老齡化的人口大國,驛站式養老不僅可以得人心,還能切實解決養老的問題。社區養老驛站,可以給老年人一個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晚年。從前的養老院模式,會讓老年人出現心理上的“老年式斷奶期”,需要老年人告別家庭、離開家人,尤其是離開自己習慣且產生了心理依賴的生活環境。離開家園之際,難免會讓老年人生出一種被拋棄感,在照顧老人和親近家人等感情需求方面,顯然養老驛站更具居家養老的優勢。
但是,微利和高風險,也制約了養老行業的發展。目前困擾養老驛站發展的仍舊是盈利模式問題。養老驛站目前還處于建設和投入初期階段,抱著公益之心推進,進入盈利階段還需時日。社區養老驛站也存在一些尷尬的問題,比如,日本也有類似的日間照料中心,但國外這類機構服務由政府保險支付,國內則由個人承擔,費用高昂,不是大部分老年人能承擔得起的,一些照料服務甚至面臨“可有可無”的狀態。另外,要想獲得大部分老年人和子女的支持與認可,政府不能只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理應置身其中。如理清社區養老服務界線;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鼓勵社會福利機構、志愿者團體等參與養老探索,并為其聯絡和提供資金支持等。
其實,社區養老驛站也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應該在單單研究這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的利弊,而應關注如何優化完善養老事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