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聽神經瘤到底是個什么病?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任海艦教授介紹說,聽神經瘤是起源于前庭神經鞘膜,由雪旺細胞增生引起的、具有包膜的一種腫瘤,也屬于顱內一種十分常見的良性腫瘤。
雖然屬于良性腫瘤,但任海艦教授表示對于聽神經瘤我們千萬不可小覷,這是因為,該腫瘤發生的部位十分特殊,周圍結構也比較復雜,腫瘤向上生長可影響三叉神經,導致面部麻木或疼痛;向下生長壓迫面神經,引起面癱、味覺改變;向內側生長直接壓迫生命中樞腦干;向后生長影響小腦,導致行走不穩等一系列癥狀。故聽神經瘤雖然是良性腫瘤,也應引起高度重視。
以耳聾、耳鳴及眩暈為早期癥狀
耳聾通常是聽神經瘤患者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約90%的患者以耳聾就診。該病耳聾的特點是進行性高頻、單側或不對稱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通常該癥狀歷經數月至數年。甚至有些患者聽力下降不明顯,交談時能聽到對方講話聲音,但是聽不懂對方講話(即聞其聲而不解其意)。另外,尚有部分患者表現為突發性聽力下降,最近的研究發現高達5%的突發性耳聾患者中最終被確診為聽神經瘤。
另外,高達70%的聽神經瘤患者存在耳鳴的問題。耳鳴常在聽力下降前即出現,也可同時開始,為一側性,音調高低不等,漸進性加劇。可為“汽笛聲、蟬鳴音、哨音”等,可逐漸由間斷變為持續性。
最后,臨床上還有20%聽神經瘤患者可以發生眩暈的問題。多表現為平衡失調,即浮動、不穩的感覺比較常見(48%),其發生率與腫瘤的大小成正比。由于腫瘤生長比較緩慢,對前庭神經纖維的破壞通常是緩慢而漸進性的,因此,許多患者沒有或者僅有輕微的平衡失調癥狀。
由此可見,正是由于早期聽神經瘤的癥狀僅表現為耳聾、耳鳴及眩暈,所以易于被患者所忽視,甚至容易被醫生誤診為中耳炎、高血壓等,從而延誤治療。隨著腫瘤緩慢增大,患者會出現聽力逐漸下降甚至完全喪失;顱內壓力逐漸升高,會導致頭痛、頭暈加劇;若不及時治療,不僅會造成耳聾,嚴重時甚至還會壓迫腦干進而危及生命。
內聽道增強MRI檢查診斷“金標準”
“遺憾的是,聽神經瘤患者早期就診率很低。”任海艦教授特別提醒大家,如果一側耳朵出現不明原因的耳鳴、聽力持續下降,或有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癥狀,排除耳部疾病后,最好及時到醫院進行顱內腫瘤的排查。
內聽道增強MRI(磁共振成像)檢查是診斷聽神經瘤的“金標準”。目前的技術使得MRI能夠顯示直徑僅為2毫米大小的腫瘤。得益于這項技術,越來越多的早期聽神經瘤被發現,從而為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提供了保障。聽覺功能的檢查也很重要,有助于幫助選擇治療方式及手術徑路。

手術是首選治療手段
聽神經瘤的治療包括三種主要的方式:外科手術、隨訪觀察及放射治療。其中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手術有三種不同的方法,分別為:中顱窩徑路、迷路徑路及乙狀竇后徑路。因腫瘤大小、聽力及患者年齡等情況不盡相同,所需的手術方法也不同,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做出不同的選擇。通常,具有實用聽力的較小腫瘤可選擇中顱窩徑路,對于具有實用聽力的較大腫瘤選擇乙狀竇后徑路,而對于沒有實用聽力的腫瘤則選擇迷路徑路。
“由于面神經與聽神經在顱內以同樣方式走行,關系極為密切,聽神經瘤在發生或手術過程中極易破壞面神經,導致面癱,臨床表現為眼睛不能閉合,口角歪斜,流口水,形象十分難看。因此聽神經瘤手術保護面神經已成為醫學上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任海艦教授表示,聽神經瘤如能早期發現,面神經僅僅受到腫瘤推移,手術分離較為容易,術中面神經保護的成功率較高,而當腫瘤生長巨大時,長期腫瘤壓迫可導致面神經嚴重變形,局部粘連,難以分離,手術全切相當困難,面神經保護更成為一項醫學難題。
近幾年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聽神經瘤的治療效果也得到了極大改善。手術的目的也從以前的腫瘤切除過渡到目前的腫瘤切除加功能保留,即完全切除腫瘤外,保留面神經功能及讓具有實用聽力患者保留聽覺功能。越來越多的聽神經瘤患者術后保留了面神經功能及聽覺功能,從而極大的提高了生活質量。殷善開教授表示,目前,國際上大型聽神經瘤診治中心的結果提示:面神經保留率在80%左右,聽覺功能保留率在50%左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