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一、引起跌倒的原因
1.主觀因素 老人的步行能力出現障礙。正常步行能力的維持決定于站立和行走時姿勢的平衡和步態的穩定能力。隨著年齡增長,老人骨骼更易發生骨質疏松、姿勢平衡和步履穩定的能力逐漸變差,因而容易跌倒。其中主要與下列病態有關。
①眩暈、頭暈:突然天旋地轉,眼前昏黑,不由自主而倒下。最常見于患有內耳疾病而影響到前庭功能的病人、高血壓、體位性低血壓(直立性低血壓)以及服鎮靜藥和降壓藥過多者,也可由于頸椎病(腦基底動脈缺血)、腦動脈硬化造成腦供血不足而引起。
②姿勢和動作控制能力失調:不能維持身體在站立和行走時正直的姿勢和協調的動作,向前、向后或向一側傾倒,或步態不穩;步行時軀干和兩腿動作不協調、搖搖晃晃而跌倒。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小腦變性萎縮等。這些病人從椅子上起立成站立位困難,或持續步行困難,不能維持平衡而跌倒。
③骨關節運動障礙、疼痛、變形:導致步態不穩而跌倒。可見于膝關節老年變形性關節炎、骨質增生、足踝關節骨關節炎及腦卒中后內翻足畸形等。
④體質虛弱、兩腿或一條腿肌肉軟弱:無力支撐站立和步行而跌倒。多因偏癱、多發性周圍神經炎、久病臥床體質虛弱(起床行走)等引起。
⑤精神不振,視物不清、注意力不集中:如老人有精神錯亂、心神不安、注意力渙散,或因眼病(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等)視物不清、視野變窄,視物遠近層次不清或立體感減弱,對環境的認識出現障礙,也容易跌倒。
2.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主要與環境、居室的防護、照明等條件有關,其中又以居室各種不安全的設施和環境有關。

二、預防措施
對于老年人出現的跌倒傷害,應加強一級預防,即控制老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對照明、防滑、安全警示設施等進行完善。高齡老人外出最好有人陪同。
1.通過檢查身體,注意發現高血壓、體位性低血壓、頸椎病、骨關節病等上述有關疾病,并采取積極措施及時治療和預防。
2.針對老年人家居環境中常見的不安全因素,應注意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① 地板:濕滑的地板容易使人跌倒,因此,在浴室里靠近洗手盆、浴缸、廁座圍的地板上要鋪上防滑磚或防滑墊。打蠟地板所用的蠟應為防滑地板蠟,廚房洗盆附近的地板應鋪有防滑墊。
② 照明:注意在樓梯、浴室、臥室、通道等處保證有足夠的照明。
③ 扶手:在樓梯、浴室、洗手間的抽水馬桶及淋浴等處安裝扶手,隨時可抓到扶手。
④ 睡床:高低要適當(從床墊面至地板高度約45~48厘米較適宜),否則上床易跌倒。床墊不要太松軟,應選比較硬實質量好的床墊。
⑤ 室溫:室溫太低易使身體處于低溫狀態,手腳僵硬,老人容易跌倒。因此冬天的室溫應不低于20℃。
3.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① 重視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
② 將平時常用物品最好放置在齊腰水平,這樣拿、取方便而不用板凳。老人登高取物最好讓兒女或他人幫忙,自己取物一定要有第二人保護。
③ 在居室內要穿防滑拖鞋,年高老人外出時最好柱拐杖,或由兒女們陪同外出。冬季下雪路滑時最好不要外出。
④ 不要單腿站立穿衣與脫衣,應坐在椅子或板凳上穿衣、脫衣。
⑤ 生活中一切行動應貫穿一個“慢”字,上樓下樓、走路、站立、轉身都要慢一些,特別是半夜起床更不要太快,應先清醒一下頭腦并活動活動身體,再緩緩站起,以免突然站起因頭暈而引發跌倒。

⑥ 中老年人平時應多吃富含鈣質的食品,如牛奶、酸奶、豆制品、海魚、紫菜、蝦皮等。或適量補充鈣劑,以預防與減輕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4.老年保健適當鍛煉。
對于老年人來說,平時多鍛煉,可增加身體的靈活度。
① 身體先挺直站立,雙手自然下垂或叉腰,并由雙腳尖點地,抬起足跟。足跟抬起,大約蹲10分鐘或做10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可以鍛煉老年人的雙腳踝能力,對老年退行性腳部疾病有非常好的治療和康復作用。
② 取坐位,將左腿部彎曲,左腳踝置于右側大腿上;用左手固定左側腳踝,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做10次,然后換對側進行。每天早晚各練習一次,可預防踝關節活動障礙的發生、踝關節扭傷、踝關節疼痛等疾病。
③ 赤腳坐在桌上,全身放松,雙腿下伸,腳不要著地;雙腳尖慢慢下伸,伸壓至極限,有輕度酸痛感時,再緩緩復原;復原后再慢慢上蹺,蹺至極限時再緩緩復原,做10次。每天早晚各練習一次,通過鍛煉腳踝的屈伸可以增加腳踝的靈活性和柔韌性。
常言道:“人老骨頭脆”,老年人日常養生保健的重點主要是多鍛煉身體,提高身體協調能力,防止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