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海
地震災害學上有一句話:殺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
因為地理構造的原因,日本是世界公認的地震重災國,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其中6級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發生1次。據媒體報道,自1998年至2007年,日本共發生震級為6.0以上的地震199次,約占全球同等規模地震總數的20.7%,但由其導致的災害死亡人數僅占世界的9%。
地震的多發,促使日本建筑抗震技術較早、較快、較完善地發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技術體系。在良好的管理體制下,運行這個技術體系,確保地震來襲,較少出現大面積房屋倒塌的情況。

目前日本的建筑,在抗震方面基本上分為3類:一是耐震結構,二是制震結構,三是免震結構。所謂的耐震構造,最主要的原理就是提高柱子和墻壁的強度和韌度,使建筑物總體經得住震動,目前我國也主要采用這種方法。而免震結構和制震結構則是比較新的技術。
在日本,將抗震結構的建筑改為免震建筑,成本只需增加5%~10%。
此外,日本建筑在選材上格外講究,比如在歐洲、中國經常被當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磚瓦,現在在日本建筑中幾乎已經找不到蹤影。磚結構建筑在日本幾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輔以輕型墻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結構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節省能源。
在日本房屋建筑中普遍使用的新型材料的共同特征是質量輕、強度高,比如樹脂、加氣混凝土、碳纖維,即便倒塌墜落,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而且安裝方便,蓋房子跟搭積木一樣輕松。
在冬天經常下雪的日本東北地區,人們為了應付積雪,在建造房屋時,房頂多采用鐵板材料。用鐵板作為屋頂,比使用瓦片的建筑物質量要輕許多。此外,為了御寒,這個地區民居的房間門、窗開口的幅度較小,這使得房間抗震性更強,地震中房屋倒塌少,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員死傷。
1996年,日本實行“耐震改建計劃”,開始廣泛應用隔震技術,在房屋和地基之間加入減震層,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晃動來吸收地震的能量。

這種技術,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裝彈性橡膠墊,或者摩擦滑動承重座緩沖裝置來抵抗地震。這些橡膠層非常耐用,一般使用年限約60年,能夠把地震引起的樓房搖晃程度減輕到1/3甚至1/5。
地狹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層建筑,為了抵御地震的破壞,日本的高層建筑也普遍采用這種地基地震隔絕的技術。
日本建筑施工具有工業化程度高、計劃制定精準、工序銜接緊密的特點,除此之外,日本建設主管部門還制定過程驗收制度,通過隨時檢查和抽查,一個環節驗收合格才能進行下一步施工,保障工程質量。
在抗震方面,日本建筑物的抗震標準由《建筑設計基準法》和《建筑設計基準法施行令》嚴格規定。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給日本造成了很大損失,而災后統計顯示,這次地震中受損建筑主要建于1971年前,1981年后建造的房屋幾乎完好無損。
事實上,日本就是在1981年全面實行了“新抗震設計法”,引入了多個方面的新規定。
《建筑設計基準法》否認了傳統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木造軸框架法的抗震性能。
這種建筑方法是用石條在屋基上做柱子,然后放上木造框架,房頂使用瓦片。經過專家認證,木造軸框架,本身就是不穩定的平行四邊形框架結構,沉重的瓦塊屋頂更是對地震的搖晃毫無抵抗能力,一旦塌落很可能造成人員傷害。
1974年,日本從歐美引進了木造框架組合墻壁構造法建筑技術。1982年重新修訂的《建筑設計基準法》給予了這種施工方法支持。之后的地震經歷證明,支持這個法案是正確的。因為,根據新方法建造的房屋沒有一間在地震中倒塌。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之后,經過修訂的《建筑設計基準法》規定,高層建筑必須能夠抵御里氏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
此后,日本曾四次修改《建筑設計基準法》,將建筑物的抗震標準一再提高。
修訂后的法規將住宅、樓房抗震標準提高為:經得住6~7級地震搖晃而不會坍塌,尤其是商務樓要求能夠遇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
同時,日本還制定計劃,到2015年,讓90%的住宅建筑達到這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