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濤
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樣,一到周末,就特別想吃方便面。這個,可能是長期漂泊生活留下來的生理反射后遺癥之一吧。
如果說歐洲人不吃方便面是因為他們不會使筷子,估計馬上會有人反駁我:他們用刀叉吃意面不也挺溜的?我只能弱弱地找補一句:意面沒有湯湯水水,用不著打撈啊!反正,方便面一經華裔日本人發明出來,即風靡“筷子之邦”中日韓,這是不爭的事實。究其背景,說來讓人心酸:為了追趕領先國家,不得不壓縮吃飯時間。趕上趕不上另說,方便面至少表達了干勁和誠意。
在我們還沒有徹底吃膩桶裝泡面之前,方便面還算名副其實。而袋裝面大行其道后,其方便性已與掛面相差無幾。都要備灶具,都要燒開水。你放現成的調料包,我放鹽和辣椒面,并不會麻煩很多。如果味精的分量足,口味與方便面也不差。
當然,二者的口感會有不同,區別來自于面條的形狀。誰還記得陳佩斯在春晚演過的一個吃面的小品?搭檔朱時茂從陳佩斯的碗里拽方便面條,拽呀拽,拽不完,最后,把陳佩斯內里穿的毛衣都給拆下來大半截!方便面與毛線在卷曲度上的高度相似,被陳與朱敏銳地捕捉到了。
不知道方便面的卷曲形狀在工藝上有什么講究,但從煮食的角度看,卷曲,就不容易像掛面一樣粘連。而且,卷曲的東西入口,會對牙齒保持桀驁不馴的姿態,也就是吃起來更爽。因此,我一直想,如果食品廠把掛面也做成卷曲的樣子,銷量一定會大增,因為現在人們的口感已經被方便面固定了。
煮方便面時,是先放調料,還是后放調料?這是我多次經歷過的最無聊的論戰。至于方便面配什么最好吃,中韓兩國人民差異最為明顯。在韓國人的味覺記憶里,上等配菜當然是那種腌漬得恰到好處的辣白菜,微酸,生脆。而中國呢,地無分南北,人無分東西,一律全是榨菜。還有,配雞蛋是常規,配大蝦是奢侈,而配那種小章魚,則既有咬頭,又足夠鮮美。煮面千萬不要放菠菜,因為它會讓面湯變得生澀。最佳配菜,我推薦綠豆芽,而且要在出鍋之后再放,會讓你吃出三分越南米線的風味來。
方便面一直與漢堡結伴,頂著垃圾食品的惡名。我多方查詢,沒發現過硬的惡證,頂多是說缺乏營養。可如果缺乏營養,不正利于減肥?真正值得擔心的,恐怕是調料包里的味精。說實話,我已經二十多年不買味精,可明明知道方便面的“好吃”主要來自味精,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嘴巴,這就是懶惰本性在主動接受“方便”的欺騙而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
關于方便面,有一個段子說,如果想報復開超市的前男友,就到他家方便面貨架前,悄悄隔袋把面塊一一捏碎,那種隱秘的快感,不亞于捏爆前男友的腳趾。而最讓人難過的故事,則是這個:有記者到某山區采訪,在陋屋內見一娃娃正狼吞虎咽吃方便面。記者提醒說:這個東西對身體不好。娃娃的娘則說:不妨事,平時吃不起,今天,是他的生日。(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