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收到日本友人送的一盒中秋月餅,是日本的點心廠家中村屋的月餅,這家企業常年賣月餅。在日本過中秋節,收到日本人送的月餅,不禁有些感慨。日本人總是如此細心,他們送禮很用心,真真禮輕意重,充分尊重對方的傳統習慣,在適當的時候送上恰如其分的禮物。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國慶中秋假期,日本商家也忙得夠嗆,他們在商場打出“熱烈慶祝國慶”的橫幅,奇怪,看上去沒有一點兒違和感。而且讓中國游客確實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購物舒心。
日本一些網站近期推出有關中國國慶和中秋的普及性知識解說,據說中秋國慶期間游客將給日本帶來20兆規模的市場效益。去年訪問日本的中國游客達到637萬人,居訪日外國游客的首位。對于如此龐大的消費群體,日本商家自然不敢怠慢。
日本企業善于放下身段,投顧客所好,了解服務對象心理,這也是經商的重要法則。
話說回來,在一個國家,張揚地打出為另一個國家“慶祝國慶”的口號,總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當然誰都知道,日本人這么做首先是為了商業目的。但是換個角度考慮一番,中國人,有可能在日本建國之日,為日本“慶祝國慶”嗎?恐怕是難以想象的了。
由此可見,日本是個善于躬身的民族,放下身段,并不是屈服,而是為了更有力度地抬起頭,獲得自身的利益。
當然,放下身段去了解對手并迎合對手,這不僅僅體現為一種商業手段。從中或許可以看到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一種人文素質,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在中秋節送月餅給中國人的日本人,在禮節上做得恰到好處,令人暖心。日語中有一句話叫“腰很低”,就是為人低調、謙遜的意思,不管是送月餅還是“慶祝國慶”,首先都是出于對對手的尊重。
因為生活在島國,日本人與生俱來有一種危機感,對于比自己有能耐的人,日本人一向是謙遜討教,發奮學習。說得遠些,從歷史上看,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率軍艦4艘由上海駛入東京灣,日本被迫開國,被迫簽訂了一些不平等條約,但日本人并未沉溺于恥辱心緒,而是以謙卑、柔軟的姿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與理念,以巖倉具視為首、成員包括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日本革新派在內的龐大使團,從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花了兩年時間,遍訪歐美12個國家。革新派勵精圖治,實現明治維新,廢除了西方強加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日本人服從強者、謙恭迎客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日本人能為中國“慶祝國慶”也許跟這種心態有關。但是日本人是否是發自內心地對中國服氣,這還需要我們自個兒認真掂量一番。GDP是超過日本了,但我們的人文素質等不如日本的地方也許還多得是呢。我們更需要低調謙虛好學。(摘自“黃文煒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