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平
朋友的母親來找我看病,她70歲左右,氣色很好,看起來并不像個病號。老人家說她十幾年前就被診斷為神經性耳鳴,試過多種治療方法都沒治好。她聽朋友說我醫術不錯,就特地來問問我有沒有什么好方子。
我看了一下老人家的病歷,原來她已經做過很多檢查,已排除了聽神經瘤、腦腫瘤等原因,看來她這個病確實屬于神經性耳鳴。我告訴她,耳鳴已經十幾年這么久,現在最好的辦法也許就是聽音樂。老人家聽我這樣說,露出不知所以然的迷茫神色。我耐心給她解釋,問她知不知道耳鳴的聲音是從哪里發出來的?她說當然是耳朵,像有只蒼蠅在耳眼兒里似的。我告訴她其實不然,對于耳鳴病程很久的患者來說,她們的耳鳴已經與耳朵沒有太大關系了。
耳鳴剛開始的時候,聲音一般來自于內耳毛細胞(也就是產生聽覺的細胞)。由于內耳受損,耳朵里的毛細胞就會產生耳鳴的信號,然后傳輸到大腦,患者就感覺到了耳鳴。那為什么說這位老人家的耳鳴與耳朵關系不大呢?這是因為,腦部長時間接受耳鳴的信號,久而久之,就會對耳鳴聲產生記憶,在腦袋里建立起一個神經反射。日后,即使耳朵原發疾病已經痊愈,不再傳來耳鳴的信號,但大腦里仍然會像錄音機一樣把之前耳鳴的聲音在腦子里循環播放,形成“腦鳴”。聽音樂這個方法,其實目的并不是治耳,而是治腦。這個聽起來有點古怪的偏方其實在醫學上有個正規名稱,叫作“蒙蔽療法”。
聽音樂治耳鳴,首先要選擇歡快的音樂,或是患者覺得悅耳動聽的旋律。因為只有這樣的音樂,才能吸引住患者大腦的注意力。另外,音樂的音量也是關鍵。音量不可太大,但也不可太小,調節到剛好能夠部分蓋住耳鳴聲即可。這個方法之所以叫作“蒙蔽療法”,就是指音樂的音量剛好能夠部分“蒙蔽”住耳鳴的聲音。達到以上兩點要求后,患者就能既聽到音樂,又聽到被音樂掩蓋的輕微耳鳴聲。患者自然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要把精力放在聽音樂上面,耳鳴聲嘛,我就當它不存在吧!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心理暗示就會在腦部得到加強,大腦也會慢慢地認識到:耳鳴的聲音不重要,應該忽視,應該深深埋藏起來。漸漸地,原先大腦里的耳鳴記憶,就會慢慢淡化、消失。另外,在不聽音樂的時候,如果耳鳴發作,則要通過其他方式轉移注意力。看書、讀報,做什么都行,目的也是為了給大腦一個暗示:耳鳴是不重要的!這樣就能不斷淡化耳鳴“記憶”,最終打斷耳鳴的神經反射,時間一久,便感覺不到耳鳴了。
聽音樂治療耳鳴需要堅持和恒心,因為一個深刻的記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被淡忘。如果條件允許,患者最好每天聽上至少3小時的音樂,一個月后就能有較明顯的效果。之后還應該繼續堅持半年到一年,大腦才能徹底適應。如果能堅持下來,80%的患者的耳鳴癥狀都會明顯得到改善。為了鞏固療效,患者仍需堅持1~2年的聽音樂訓練,這樣才能保證耳鳴不再復發。
老人家聽完我的解釋,當場表示她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聽音樂。她的努力并沒白費,半年以后,她的耳鳴真的完全消失了——應該說,她的耳鳴記憶、耳鳴的神經反射,已經被音樂“蒙蔽”了。
(摘自《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女人煩惱一掃光》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