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張學良在口述回憶時,只談了他“唯一好女人”“喜京戲字畫”。其實,他的嗜好遠不止于此。從扎嗎啡到開飛機、汽車及至行獵、雀戰、高爾夫、網球、桌球、騎馬、游泳、跳舞……舉不勝舉。但他從未喜好過釣魚,接近他的各種人的回憶都可以佐證。西安事變卻讓張學良付出代價:不能去統兵抗日、報國恨家仇,從此失去自由,整整釣了十年魚!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楊虎城同被囚禁,只不過蔣介石認為楊虎城是主謀,張學良“年幼無知”,再加上宋子文、宋美齡等人說項,張的生活待遇比楊虎城好得多。張學良可以購書報、食物,可以散步,與看守他的特務打麻將、打獵,只不過他心里明白:看守他的警衛都是軍統特務,負有特殊使命,他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匯報到蔣介石那里,言行稍有不慎,不僅釋放無望,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所以,為人機警的張學良言行極為謹慎。據當年奉戴笠之命經常給張學良送生活用品的沈醉生前回憶:張學良在貴州桐梓被囚期間,晚上的消遣是和看守他的特務們打小牌,但“他很懂得特務們的心理,輸多了怕引起誤會,以為是變相收買他們,因此每次輸贏總是只有兩三塊銀圓上下的錢”。以張學良當年揮金一擲打大牌的性格,和小特務們打小牌無異在受心理折磨。沈醉來時會邀請他一同打獵,但“他很知趣,從來不自己打槍,而只搶著拿打到的野物,很高興地提著回來”。當年張學良行獵前呼后擁,威風得很,如今成了拎野物的跟班,其心境不身歷其境者焉可知之?!為了消遣,張學良還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明史,但他的性格、經歷決定他不可能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因而,最終成為他囚禁生涯消遣的竟然是他原來并不愛好的釣魚。張學良被軍法審判處以十年徒刑后,先后輾轉囚禁于浙江奉化雪竇寺、南昌益陽桃花坪和湖南沅陵鳳凰山,但時間都不長。1939 年,他又被遷往貴州修文縣陽明洞,1942 年遷至貴州桐梓縣兵工廠。該廠發電用的蓄水池有近百畝之廣,軍統特務將蓄水池的一部分建立為囚禁區。據沈醉回憶,蓄水池中仿建了三潭印月,池邊桃柳相間,風景怡人,極適合釣魚。從此,“唯一的樂趣是每天到他住房對面的蓄水池去釣魚。只要天不下雨,他總是一早起身,邀同劉乙光(看守他的軍統特務隊隊長)一道,坐著一只四方形的小木舟,撐到水池中央一個凸起的沙洲上……上面有兩個用苞谷稈搭成的人字形小棚,他和劉兩人各據一個,輪流把釣,有時整天,有時半天,總是樂此不倦”。
而所謂十年釣魚,大概是從張被囚于溪口算起吧。張學良在溪口被囚期間,已預感到時光不易消磨,故托人“從香港買了幾十根漁竿,包括甩竿、轉竿、收縮竿、輪盤,應有盡有。連漁墜都有好幾十種”。在沅陵被囚期間,張還曾花錢將一艘漁船改成舒適的游艇供其垂釣。同時,他放棄了豪華釣竿,而是向當地漁民學習,用竹筒做釣竿釣大魚。沅陵釣魚成了張學良囚禁期間的“第一愛好”。另據記載:張學良在兵工廠釣魚,似乎心不在焉,往往“看見魚兒咬釣也不去搭理”,“絕大多數魚……都是釣起來,又重新放回湖里”。另外,與沈醉回憶略有不同的是,“趙四小姐幾乎每一次都陪著他來到湖心亭”釣魚。湖心亭上后來被特務隊長劉乙光立了木牌:少帥釣魚臺。從此嚴禁其他人再上湖心亭。
1946 年,張學良被轉移到重慶軍統松林坡公館,不久就被安置于臺灣草山溫泉。據說他偶爾還釣魚。所以,十年垂釣只是一個概數而已。在十年期滿時,張學良正因闌尾炎從囚禁處轉到貴陽醫院住院,周舜華被指定為特別護士。有一天,她在張學良病房一隅發現“數根釣魚竿,各色各樣,有英、美、日、德等國出品的,煞是漂亮”。她遂好奇地問張學良:“您酷愛釣魚消遣嗎?”張學良“輕輕搖頭,苦笑道:‘前次你看見的金表,是我送給蔣先生的,暗示時間不早了,該放我了。可是,蔣先生卻回贈釣竿,意指不要急,再養養病,釣釣魚吧!說畢,喟然一嘆”。
據說,張學良恢復自由后,不復垂釣,而是酷愛養蘭、“轉轉會”(與張群、張大千、王新衡輪流相聚,品嘗美食)。也許,十年垂釣對于他而言,已是一種不堪回首的記憶。“別有天地非人間”是他晚年所寫詩中的一句,用來形容他的十年垂釣歲月也許極為恰當。
(摘自《歷史臉譜:晚清民國風云人物》中國工人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