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畫
【摘 要】從現行的高中教材可以發現:現行高中課程呈現出容納探究性學習理論的成果,從根本上了轉化教材設計形式,體現了化學知識的結構性和內在的整合。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知識有效地呈現給學生是現代教育教學的根本要求。如何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呈現知識呢?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有了以下幾點感悟。
【關鍵詞】課堂教學;知識呈現;策略
通過近幾年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實踐探究,悟出化學知識呈現方式的道理,教教材者是“授人以魚”,處理教材者是“授之以漁”,活用教材者是“授之以魚,教之以漁”。要做到“授之以魚,教之以漁”的境界,就需要反復研讀教材,把握其知識內容的呈現方式,從字里行間中挖掘出知識的重要功能,這才是用活教材的前提。
1.關注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呈現方式,在生活中學習
化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生活處處皆化學。因此,現行教材內容的呈現更注重貼近生活、生產的實際,這些來源于生活的化學知識,更是學生期望能夠從化學原理上得到解釋的事情。例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時,教材上對漂白粉知識呈現得面面俱到,因此,在探究學習情境中換一種思路,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呈現一份84消毒液使用說明書。
這樣選取相關的生活材料來創設探究知識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材料中諸多信息的提煉可以達成學習的三維目標:如,寫出制備“84”的相關化學方程式、找出“84”的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用化學方程式表示“84”的消毒和漂白原理、對金屬有腐蝕作用是因為什么、不要與其他洗滌劑或消毒液混合使用的原因是什么……這些都是學生亟需想從化學原理的角度進行探究和解釋的。從案例可以看出,學生在“說明書”中學到了課程標準要求的相關的化學知識,并到達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2.關注化學知識在質疑中的呈現方式,在釋疑中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作為化學概念的學習學生經常是只停留在概念的表面,不去挖掘其內涵,最終導致對概念一知半解或是模棱兩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可以將化學知識以一種質疑的方式呈現出來,創設一個質疑的情境。例如,在學習原電池概念之后,學生總是認為下圖裝置一定能組成原電池,活潑的金屬一定作原電池的負極。如何糾正學生的錯誤思維呢?
于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知識呈現方式進行科學的處理:
實驗準備四個燒杯,分別盛放酒精、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濃硝酸。一個電流表。鋁絲和鎂條(另外銅絲),并用導線連接,進行上圖裝置實驗。
①液體X為酒精,觀察電流表的偏轉方向。
②液體X為稀硫酸,觀察電流表的偏轉方向。
③液體X為氫氧化鈉溶液,觀察電流表的偏轉方向。
④液體X為濃硝酸,觀察電流表的偏轉方向。將電極換為鐵絲和銅絲,再進行實驗。
實驗①的電流表指針未偏轉,說明這不是原電池裝置,讓學生發現、思考,找出其中的原因(酒精是非電解質)。
實驗②的電流表指針向右偏轉,說明這是原電池裝置,Mg為負極。
實驗③的電流表指針向左偏轉,說明這是原電池裝置,Al為負極。
實驗④的電流表指針向右偏轉,說明這是原電池裝置,Mg為負極。將電極換為銅絲,再進行實驗探究時,發現銅絲為負極。
通過實驗現象來創設質疑情境,概念的內涵就可以真實的呈現出來,這樣就能夠抓住概念的本質,也就提升了科學的思維能力。
3.關注化學知識在銜接時的呈現方式,在過渡中鞏固
教材知識的銜接都是從學生熟知的知識開始,要求過渡自然,推陳出新。這也是課堂創設情境的方式之一。例如,在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內容時,教材就以拼圖的形式呈現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并設疑“為什么地球上的絕大多數金屬元素是以化合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呢?”接下來則是思考與交流,從舉例說明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一些化學反應;畫出一些常見金屬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并通過結構特征分析金屬活潑性的真正原因。這些都是為后面的金屬鈉、鋁、鐵的性質埋下伏筆。由此可知,溫故而知新是化學知識呈現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符合學生思維發展循序漸進的原則的。
總之,現代課堂教學離不開知識的出現,其出現方式是多樣化的。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密切關注化學知識在生活中、在質疑中、在知識高度銜接時的出現方式,才能夠有效地把握教學內容,達到“授之以魚,教之以漁”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白建娥.例談化學概念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有效呈現方式[J].《化學教育》,2010.31(10):26-27
[2]史成華.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32):127-127
[3]王芳.提高化學課堂教學中知識呈現方式的有效性策略初探[J].《化學教學》,2008(4):17-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