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物質條件得到滿足的之后,人們更加向往精神方面的需求,生活在都市之中的人渴望田園生活,在此種條件之下,我國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便逐漸開始深入,本文著重對鄉村生態旅游模式進行分析,以新疆巴里坤縣為例,對該地區的旅游模式進行研究,希望能夠取得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鄉村旅游;生態環境;旅游發展模式
巴里坤自治縣在一九五四年成立,位于新疆東北部,此地屬于邊境縣,是新疆與中國北部的蒙古國發展邊境貿易非常重要的通商口岸。在清朝時期,巴里坤縣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為評定準噶爾叛亂的重要指揮中心,一直到烏魯木齊的建立,此地才被取而代之。
巴里坤縣總面積約3.84萬平方公里,其中以山地、戈壁居多,此地人口達到十萬以上,其中以哈薩克族占據主要人口,其他少數民族次之。此縣文化遺址較多,如東漢任尚碑、大河古城等。此地山河壯麗,風景秀美,不僅有一望無際的天山松雪,還有那煙波浩淼的鏡泉宿月。
1、模式構建理念
巴里坤自治縣旅游發展模式的建立,需結合我國當前的形式,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其中,將此地的生態環境襯托出來,在增加生態體驗與生態教育的基礎之上,滿足游客的各項需求,如休閑需求、觀光需求、娛樂需求,以及農事體驗等一系列生態素養方面的需求,在滿足游客需求的基礎之上,將可持續發展貫穿其中,使其成為巴里坤自治縣旅游發展模式的有力契合點[1]。
2、模式構建方法
首先,將鄉村生態工程建設融入其中,并進行充分利用,比如農業科技,或退耕還林等,從中大力開展生態項目開發,并對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結構進行整合,并對其進行統一管理,將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進一步優化。其次,將生態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中心,對旅游資源進行整合,用旅游產業帶動種植業的發展,以旅游產業帶動養殖業的發展,以旅游產業帶動加工制造業的發展,將區域產業結構進行有效調整,以取得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2]。
3、模式互動發展
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存在的最為普遍的問題便是旅游資源單一,以及地區的貧困因素,但是巴里坤自治縣卻不在此列,此地不僅生態資源豐富,而且在二零一年十月脫離貧困縣,在經濟方面有一定優勢,所以便需要根據此地的特點,使其能夠在政府的引導之下,將鄉村生態旅游與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有效結合,讓此地人民參與其中,以企業為支點,建立鄉村生態旅游互動發展模式。
4、互動發展模式與現代化農村結合點
4.1旅游資源與鄉土資源結合
鄉村旅游應建立在文化特色之上,建立在農事活動,以及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之上,以上所提到的皆是鄉村旅游的關鍵性因素,同時也是重要的資源優勢,因此,便需要將旅游資源與鄉土資源進行整合,而兩者結合的主要表現便是山水環境資源,以及生態環境資源,除此之外,還有鄉村田園資源和此地特色的古典村落建筑,將以上五個資源進行集中,統籌管理,發展其優勢,綜合利用資源[3]。
4.2產業結構與生態旅游結合
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與生態旅游雙向發展,究其根本,便是第一、三產業的結合,我國社會注意新農村的建設對農村的經濟發展產生促進作用,而旅游的發展則能夠有效帶動多種產業的結合,使其能夠在相互聯合之中共同發展。所以,若想發展旅游產業,便需要將產業模式結構進行調整,并在調整的基礎之上進行優化,避免再度出現曾經的小農經濟模式,將此地的多樣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為旅游發展發下堅實基礎。
4.3生態旅游與城鄉互動結合
城鄉之間若想得到和諧發展,必先結合當地資源發展旅游項目,在發展的過程中,需將區域經濟發展凸顯出來,將生態旅游發展體現而出,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基礎之上,加強城鄉一體化進程,將城鄉統籌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實現農村現代化建設,以當地的自然資源,以及歷史遺跡資源,在有效結合生態旅游的基礎之上,發展旅游產業,使其能夠帶動巴里坤自治縣其他產業。
5、發展模式保障
5.1政府主導
政府的決策作用應充分體現出來,在鄉村生態旅游的經營方面,政府需給予一定扶持,比如減免稅負,或改善旅游地基礎設施等,對其實行的相關政策需不斷進行完善,使其能夠與巴里坤自治縣旅游發展相結合,以當地人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當地人的積極性,使其能夠切實參與到旅游建設中去,促進巴里坤自治縣生態旅游發展。
5.2科學規劃
巴里坤自治縣旅游模式的建立,首先應對其進行規劃,積極吸取群眾的意見,或其他相關部門的意見,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開發,將兩者的發展與規劃要切實完成,與此同時,對于群眾與游客的需求,要進行滿足,結合巴里坤自治縣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將此地的特色與優勢發展出來,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從而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夠在科學、有序的環境之下進行,有效實現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
5.3生態環境建設
本文中所提高的生態環境建設,主要圍繞巴里坤林業產業建設為核心,加強該地區的林業產業建設,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讓該地區的旅游發展與環境相依托,因此地林業資源較為豐富,所以需加強珍惜古樹的保護,讓其成為該地重要的旅游資源,然后,大力發展林業與該地的農業結合,不論是養殖業還是種植業都融入林業之中,讓林業身為該地農業建設的重要依托。最后,大力發展此地的林業生態旅游建設,可建立林業旅游示范區,在示范區之內種植一些常見的農植物或花卉,如此一來,游客不僅能夠在其中體會到親自采摘的樂趣,而且在采摘的過程中,還能夠欣賞到其中的風景。該示范區的建設不僅能夠促進旅游發展,而且還可以有效解決鄉村的就業問題,因示范區的建設,可向游客出售林產品的同時,增強此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態環境建設[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巴里坤自治縣生態資源豐富,而且還有歷史文化遺跡相依托,此地開展鄉村生態旅游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所以,政府應大力給予支持,并在發展的過程之中,形成一套適合當地的旅游發展模式,為巴里坤自治縣旅游開發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唐承財,周悅月,鐘林生,等.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北京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探討[J].生態經濟,2017,33(4):127-132.
[2]王嘉學,明慶忠,楊世瑜.云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態經濟,2005(1):95-97,101.
作者簡介:宋衛星(1976--),男,漢族,新疆哈密人,本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