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智庫戰略投資研究部|文
本機構建議中國企業在美國開拓工程承包市場過程中,適應當地市場、法律和政府要求,更多地采用當地和國際化采購,逐步實現材料與設備采購以及勞動力的雇用國際化和本地化。同時,通過收購當地企業或在當地投資辦廠等形式實現國際化和本地化發展。
在美國候選總統特朗普的經濟刺激計劃里,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抓手之一,與競選時表現出的孤立主義不同,在勝選之后,特朗普并沒有再度祭出“反全球化”的大旗,而是重申其重建美國基礎設施的決心。基礎設施建設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大強項,對外承包工程是中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合作的主要方式,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1~9月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512個,較2015年同期增加33個,累計合同額1247.4億美元。如今特朗普發出的訊號預料將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前往美國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從競選到勝選演講,特朗普多次表達出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視,他認為通過實施改革,美國經濟在未來10年的年均增速至少可維持在3.5%,或達4%,其經濟計劃未來10年可以為美國創造2500萬個新工作崗位。特朗普刺激經濟的主要抓手之一就在于大興基建,他主張增加基建投入以重振制造業,稱基礎設施應采用美國制造的商品,資金投入額將高達5000億美元以上。他向美國人保證:“我們將修繕城市,重修高速公路、橋梁、隧道、機場、學校和醫院。我們將重建我們的基礎設施,這些未來都會是首屈一指的。我們會讓數百萬民眾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

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在2013年就發布了美國基礎設施綜合評測報告,整體評測結果為D+。雖然災難性的事件仍然很少,但美國60多萬座橋梁平均年齡為42歲,每九座橋就有一座被評為有結構性缺陷。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基礎設施質量方面,美國位居全球第19位,排在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曼之后。根據民生證券研究院的報告,美國道路交通網多建于20世紀50年代,其后30年,政府對公路建設和維護的支出被視為一項重要投資,且投資額占GDP的比重曾達到1.2%。但后來該值持續下滑,2015年僅為0.53%。
投資額如此巨大,如無私營部門的協助,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將無法提供所有必需的資金。在此背景下,公私合伙關系(PPP)替代傳統方式,成為美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
根據走出去智庫受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委托、聯合威科集團編制的《以PPP模式承接境外互聯互通建設項目投資合作指南》(2016年版),從歷史上看,私營企業涉足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但隨著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的聯邦公路信托基金(HTF)的設立,其參與度在過去50年內逐漸降低。
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公共機構開始采用PPP來發展其項目。聯邦公路信托基金不足以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預算限制和其他融資重點項目使得公共機構無法使用其他收入來源來開發這些項目。美國需鼓勵私人投資參與其建設,國家已通過實施PPP立法來解決基礎設施危機。截至2016年1月,除華盛頓特區和波多黎各外,另有33個州已就PPP完成立法。此外,美國其他一些司法轄區也將就PPP進行立法,州立法機關所審議的法案數量在過去三年內急劇增加。從2013年至2015年,共有196項PPP相關法案正在審議之中。
許多分析師預測美國的公私合伙關系將出現強勁增長勢頭。此外,隨著美國已經完成越來越多的PPP項目,該模式在地方、州和聯邦各級所帶來的裨益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未來幾年內,為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迫切需求,美國將愈發依賴PPP。
根據走出去智庫報告編制項目組的調研,目前中國并未參與美國國內的PPP項目。國外PPP項目發展在美國受阻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公眾考慮到關乎國家安全的資產可能被外國實體所控制。因此,盡管存在管理機制來調節外國實體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但在涉及PPP領域時仍存在公共矛盾及政治矛盾,人們普遍對“將公共資產出售給外國人”持反對態度。
從歷史上看,PPP在美國主要限于交通項目。這些項目得到了聯邦政府的支持并可為其發行免稅債券,因而較易獲得融資。然而,PPP現已用于建設美國各類社會基礎設施項目,包括法院、民用建筑、大學宿舍和配套設施、供水和污水處理項目等。
某些州的立法或規定,在PPP項目符合相關標準的情況下可免除對其征收某些稅種(例如房地產、從價稅)。此外,也可能被免除部分聯邦所得稅,例如,在符合規定的情況下,一個“建設-擁有-運營”(BOO)模式的PPP項目可能有資格作為勞務合同而獲得免稅待遇。特定條件下,PPP項目也能享受由各州或地方政府為支持項目而向私營部門發行的免稅債券(PAB)。
美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所面臨的困境,使得中國投資者有機會將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資金和經驗優勢用在美國市場。中國工程承包商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上具有獨特的優勢:人力成本低,承建項目經驗豐富,愿意承攬投資性建設項目,亞投行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
2016年,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公布的250家全球工程最大承包商排名,這份榜單以營業額為排名依據,共有65家中國企業上榜,中建、中鐵、中鐵建、中建交通獨占前四名,前十名中,中國企業占了7個名額。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2016年6月發布的《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發展報告2015》表明,2015年,中國企業在北美簽訂承包工程合同額飆升了73.6%,其中房屋建造為業務主流,涉及交通改造升級的新業務趨勢也開始浮現。美國成為2015年度中國企業對外承包工程的十大市場之一。
盡管如此,中國企業在美國基建領域也面臨一些挑戰,根據美國商會的報告,中國企業在美投資基礎設施面臨五項挑戰:第一,中國企業如果謀求基礎設施項目或企業的所有權,將面臨其他國家在美投資委員會的國家安全審查,特別是電網、油氣上中游產業、機場、海港等敏感領域。第二,中國在美投資也可能引起當地社區的抵觸情緒,這種抵觸情緒并不針對中國,而是源自對外國企業控制當地公共服務的擔憂。第三,美國方面會擔心中國企業質量控制與產品安全。第四,由于中美之間法律合作有限,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可能無法通過法律途徑獲得賠償。最后,由于中國企業參與海外市場主要通過商品輸出,因此缺少提供售后服務和長期養護的能力,而這對于基礎設施項目來說可能是贏得合同的關鍵因素。
此外,目前中國企業多處在比較低的產業鏈層次上,圖紙設計等較高端環節依然以歐美為主流。中國建筑企業在美國基建市場上也大多采取傳統合作方式,即從事承包、設計和建造等工程,在與當地政府共同參與項目經營和管理方面尚無案例可循。
特朗普多次強調基礎設施應采用美國制造的商品,并承諾在未來10年內為美國國內創造2500萬個就業崗位。鑒于此,建議中國企業在美國開拓工程承包市場過程中,適應當地市場、法律和政府要求,更多地采用當地和國際化采購,逐步實現材料與設備采購以及勞動力的雇用國際化和本地化。同時,通過收購當地企業或在當地投資辦廠等形式實現國際化和本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