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我國“文化線路”研究現狀與展望
林祖銳,趙 霞,周維楠
(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線路越來越得到重視,學術界針對文化線路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文章從文化線路概念研究、文化線路的類別研究、文化線路的界定與價值評價研究、文化線路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以及文化線路的多學科研究5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地梳理與總結,指出我國當前文化線路的研究面臨定量研究不足、不同學科之間研究相對孤立、聚落遺產研究不足以及信息技術利用不夠的問題,提出今后應加強使用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加強不同學科的協同研究、重視文化線路上聚落遺產的研究、加強文化線路信息技術的研究。
文化線路;價值評價;保護策略;旅游開發
近年來,隨著國際文化線路研究的深入,我國的文化線路也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經過10余年的研究發展,針對文化線路的研究工作也不斷的深入。總體看來,我國當前關于文化線路研究還處于探索和向國外學習階段中,研究方法和發展方向多為參照國外相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意圖從我國文化線路的研究現狀進行深入剖析,總結發展過程中的不足,提出今后發展的建議。
文獻選取方面,以中國知網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以及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以主題為文化線路進行檢索,截至2017年3月,依據一定相關性的原則共篩選出92篇核心及以上的期刊論文,48篇優秀碩博論文,共140篇。按學科分類,文化43篇,建筑科學與工程37篇,考古25篇,旅游14篇,史學9篇,其他學科總共為12篇,如圖1、圖2。

圖1 研究文獻時間分布圖

圖2 研究文獻學科比例分布圖
我國文化線路研究從2005年開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2005—2007年,概念引入階段,主要集中于對國際上文化線路會議所提出概念的解讀;2008—2010年,研究逐漸深入階段,該階段文章逐漸增多,而且研究領域逐漸變廣,諸多學者開始以文化線路理論結合國內具體線路分析。2011—2017年,研究對象擴展階段,期間絲綢之路、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使得文化線路更加得到重視,其研究對象也逐漸擴展,文化線路沿線的傳統聚落[1-2]、傳統建筑[3-5]、景觀[6]、城市群[7]、傳統集鎮[8]等,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
從研究內容看,我國文化線路的研究主要分為文化線路的概念研究、文化線路的類別研究、文化線路的界定與價值評價研究、文化線路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以及文化線路的多學科研究5個方面。本研究對此5個方面進行詳細的梳理與總結,提出針對性的展望,為進一步深入開展文化線路的研究提供借鑒。
我國文化線路研究起步較晚,從研究階段來看文化線路概念的演變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在我國,李偉、俞孔堅[12](2005)首次引入了文化線路并對其概念進行了解讀,認為文化線路本質是與一定歷史時間相聯系的人類交往和遷移的路線,它是一種尺度多樣的線形文化景觀,它具有多元的價值構成。姚雅欣等[13](2006)、賀云翱[14](2007)對2002年《馬德里宣言》文化線路的三點共識進行了分析:文化線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遺產的物質內容;文化線路是動態生成與富于生機的,區別于紀念物、歷史城鎮等文化要素;文化線路不等于線性的或非線性的“文化景觀”;賀云翱還認為這三點共識強調了文化線路融物質性與非物質性遺產于一身,并具有傳承古今的特征。
這一階段,國際上《2008文化線路憲章》正式確定了文化線路的概念,而國內學者開始從文化線路的特征、概念發展過程、沿線遺產等來展開解讀。吳建國[15](2008)通過對文化線路的時空性、自然與社會特征、景觀多樣性、跨文化特征、多元文化價值的特征來解讀文化線路。單霽翔[16](2009)分析了國外文化線路概念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吳曉秋[17](2009)認為文化線路是擁有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自然遺產3個方面的人類文化群組。王先勝[18](2010)、王景慧[19](2009)認為文化線路是一種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類,也是認識文化遺產價值的一種方法。冬冰、張益等[20](2009)認為文化線路并非僅是一條包含文化資產的簡單道路,更應是一種擁有共同特色文化資源的歷史現象。陳怡[21](2010)認為文化線路的內涵不僅指交通線路與設施本身,而是通過沿路的遷徙和交換而反映出來的人類文化現象。
這一階段更強調文化線路的整體性和動態性。王麗萍[22](2011)認為文化線路必須由物質和非物質共同組成、與其依附的環境有密切聯系、強調整體跨文化性、具有典型的動態特征。彭玉娟[23](2012)認為文化線路更重視線路上的交流和相互影響以及文化的多樣性,強調文化的整體意義。王雪萍[24](2012)認為文化線路的空間特征、時間特征、功能特征構成了交流線路作為文化線路遺產的3項基本指標。郭璇等[25](2015)針對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歐洲文化線路委員會、世界遺產委員會三大研究文化線路的國際機構提出的文化線路理念進行了比較分析。戴湘毅[26](2016)認為文化線路是最繁雜、最巨大的中國文化遺產,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的互動以及不同地區的交往。
根據我國文化線路曾經所承擔的主要功能,將文化線路主要分為4種類型:運輸線路、貿易線路、政治線路、其他線路。運輸線路是指以交通為主要功能的線路,如蜀道、京杭大運河、井陘古道、滇越鐵路、江河流域;貿易線路是指以貿易為主要功能的線路,如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徽商文化線路等;政治線路是以政治為主要功能的線路,如唐蕃古道;其他文化線路是除上述3種功能外,以軍事、宗教、遷徙為主要功能的線路,如入川移民線路、媽祖朝圣線路等。我國的文化線路的功能以運輸和貿易為主,政治線路和其他線路相對較少。
根據我國文化線路所經過的地理空間,將文化線路主要劃分為:跨省線路、跨國線路以及跨洲線路。跨省線路指經過不同省市行政區的文化線路,如大運河、蜀道等;跨國線路指從中國延伸到國外,但不跨越洲域的文化線路,如茶馬古道,滇越鐵路、媽祖朝圣路線等;跨洲線路指從國內一直延伸到亞洲以外的文化線路,如絲綢之路等。
根據文化線路自然環境的不同,將文化線路劃分為:陸路線路、水路線路或混合型線路。陸路線路是指陸地上的驛道、鐵路等,如梅關古道、中東鐵路等;水路線路是指以流域、運河或者海洋為通道的線路,如漢江、沅水古船道等;混合型線路是指既經過陸路又經過水路的文化線路,如絲綢之路、媽祖朝圣路線等。
3.種植區域。新開挖稻田和池塘類似,圍溝和田中間均要種植。每窩水草以行距8m左右,株距4m左右為宜(不宜過密,水草過密影響劃船投食及起蝦操作,高溫季節割草難度大,且夜間蝦易缺氧)。
李偉、俞孔堅[12](2005)針對1994年馬德里會議所提出的空間特征(空間上多樣性)、時間特征(達到一定時間)、文化特征(包含跨文化因素或產生跨文化影響)、角色和目的(具備特定的功能,影響地區的發展)4個方面分析文化線路的判定標準。吳建國[15](2008)從時空性、自然與社會共同構成其內容、景觀的多樣性、跨文化特征、具有多元的文化價值5個方面特征來判定文化線路。章劍華[27](2009)對1994年馬德里會議提出的文化線路的判定標準(空間、時間、文化、功能4大特征)進行了補充,即:歷史與現實相續、人文與自然合一、時間與空間的多維度以及遺產價值的多元化。王麗萍[22](2011)從內涵標準、真實性標準、完整性標準作為文化線路的界定標準,內涵上要考慮文化線路的多維度內涵,真實性通過沿線的遺跡來判定,完整性要考慮線路本身以及物質、非物質要素,歷史關系,動態功能以及自然環境。
我國關于文化線路價值評價以定性評價為主,僅有少量的文獻以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對文化線路的價值進行評價研究。
文化線路的價值主要有歷史價值、文化遺產價值、美學價值、科技價值、生態價值以及旅游價值等。崔鵬[28](2010)以浮梁茶文化線路為研究對象,認為其有整體的文化價值、文物的歷史價值、生態價值和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旅游價值。周劍虹[29](2011)從文化線路的時間性、空間性以及功能性3個方面對其遺產價值進行認定。莫晸[30](2012)從文化遺產史學價值、美學價值、科技價值和生態價值4個方面來考察清江流域商路。王薇[31](2014)認為梅關古道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遺產價值是現實價值與可持續發展價值的基礎,而現實價值與可持續發展價值是其遺產價值的發展,3種價值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系。陳秋靜[32](2015)對滄州運河文化線路的遺產價值和功能性價值進行了分析,其中遺產價值包括歷史文化價值、文化遺產價值、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的價值以及功能性價值。李博等[33](2016)從關聯背景和文脈、路線內容、跨文化的整體意義、動態特征以及地理環境5個方面分析了萬里茶道湖南段的價值特征。
我國學界對文化線路價值評價以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的研究成果較少,而定性評價難以對文化線路這種包含眾多復雜價值因素的大型遺產進行全面的分析。最早的為丁援[34](2007)提出文化線路遺產的3個評價等級和每個等級的權重。劉怡[35](2014)分析了絲綢之路陜西段的遺產價值,具體運用層次分析法對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進行綜合評價。王景釗[36](2015)以梅里雪山轉經線路遺產為具體研究對象,從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精神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精神價值選取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構建了文化線路遺產價值評價模型。
關于文化線路遺產保護的對策主要表現在:構建法律體系和遺產保護體系、實施整體性保護戰略、加強合作、編制保護規劃、鼓勵公眾參與等。文化線路的保護對策逐漸細致,從遺產保護體系的構建到保護模式的制定,最后到文化線路與周圍環境的共生。呂舟[37](2006)認為文化線路有效管理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個跨區域、跨部門、高效的遺產保護體系。李林[38](2008)通過對“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深入分析,認為整體性保護戰略和跨國合作保護機制的構建是保護的關鍵。單霽翔[16](2009)針對我國的文化線路遺產,從遺產調查、保護規劃、法律法規以及闡釋方法4個方面提出了保護措施。楊福泉[39](2011)通過對茶馬古道文化保護實踐中的不足進行分析,認為茶馬古道沿線應通力合作,制定統一協調的保護與開發規劃,提出真實有效的保護措施。劉蔣[40](2011)陳韻羽[41](2014)探討了古蜀道應用物質、非物質與文化線路相結合的“三位一體”保護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與創新性。闕維民[42](2012)提出了京西古道的保護規劃建議,用環境代替緩沖區,從而達到遺產和環境共同得到保護的局面。王薇[31](2014)針對梅關古道提出由“點式”到“線式”再到“面式”層級式的整體保護模式。都銘[43](2014)提出了包括文化線路在內的大尺度遺產的保護工作應當與城市統籌考慮,實現“遺產—城市”共生。
互聯網在無形中促進了不同行業的發展,姚遜[44](2015)通過建立“絲綢之路檔案信息管理系統”(AIMS),為絲綢之路遺產的推廣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專家或公眾參與到絲綢之路的保護中來。王頊[45](2015)利用GIS技術,并結合RS、GPS技術建立起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和區域遺址預測模型,為整個絲綢之路的保護與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馮子木[46](2016)通過分析茶馬古道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通過GIS技術建立茶馬古道文化線路保護系統,目的是保障文化線路的整體性保護。
該研究是文化線路保護理念對鄉土遺產、建筑遺產、城市社區更新、工業遺產等保護的啟示。田燕[47](2009)借鑒文化線路保護理念針對漢冶萍工業遺產提出整體保護與利用的策略。鈕衛東[48](2010)從文化線路的角度出發,以陸巷古村鄉土遺產的保護為對象,形成古村保護與太湖流域保護之間的互動。在城鎮化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城市舊住區面臨著社會關系解體和社區文化危機,黃瓴[49](2011)借鑒文化線路“跨區域性、歷史性、動態和線性”等的特點,總結出一條振興重慶老社區的新方法。鄧浩[50](2011)、趙鵬飛[51](2013)、賈超[52](2014)借鑒文化線路的整體性保護理念,分別對軍隊建筑遺產、山東運河和膠濟鐵路沿線的傳統建筑進行整體性研究,告別過去的孤立式保護,實施整體性保護。呂飛[53](2016)通過提取文化線路的思想內涵,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工業遺產提出整體性保護的策略。
當前我國文化線路保護與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主要有:快速城市化、過度開發等對遺產造成的破壞,法律體系與保障機制的不健全,經費的缺乏等。過度對茶馬古道的開發對其原真性造成了威脅,統一的管理機構與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急需構建[54]。井陘古驛道由于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加大了對古驛道保護的困難[55]。政府缺少對梅關古道進行整體保護的意識、其傳統村落及文物保護力度不夠,公眾對其保護熱情相對較低[31]。胡靈娟[56](2015)總結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工作中存在欠缺法律保護體系、缺乏專業保護人才、建筑遺產破壞嚴重、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全民參與程度低等問題。海上絲綢之路“登州海道”遺產保護與利用過程中由于自然條件惡劣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了遺產的破壞,經費的不足、保護機制的不合理影響了保護工作的開展[57]。
王嘯[58](2004)通過對西北絲綢之路旅游文化價值的評價分析過程中,發現由于旅游資源開發不足,與生態、環境、經濟不協調等原因,使得旅游資源的價值開發不夠。劉小方[54](2007)通過對茶馬古道滇藏線的旅游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其線路上的旅游產品多以點狀孤立存在,其聯系基本與文化線路的文脈無關,且不同地區的旅游市場不均衡,交通制約了旅游發展。薛倩[59](2011)認為子午古道文化線路上的旅游資源不能得到合理的保護和利用,面臨著急需統一規劃的現狀。趙娜[60](2014)對蜀道文化線路的旅游開發進行分析,其面臨基礎設施落后、旅游產品挖掘不深入、缺乏區域合作與合理規劃、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李芳[61](2015)提出滇越鐵路沿線遺產資源旅游主要面臨開發程度不足、缺乏整體考慮的開發現狀。
劉小方[54](2007)對中科院的“交通+旅游”的開發模式和魏小安先生提出的茶馬古道旅游發展構想進行分析,并提出通過申報遺產來促進旅游開發。劉大群[62](2009)通過對邢臺市旅游資源進行挖掘分析,提出大運河旅游開發除了挖掘地方特色,還應與周邊區域合作,形成產業集群。薛倩[59](2011)提出子午古道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樹立“保護”“生態”“文化”3種觀念。趙娜[60](2014)結合蜀道文化線路的發展理念與發展體系,可對秦嶺生態度假旅游區從宏觀、中觀、微觀3個層面設定保護開發模式。李芳[61](2015)以滇越鐵路為例,從區域合作、創意策劃、旅游宣傳等方面提出旅游開發對策。屠一帆[63](2016)通過對大運河浙東段的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分析,認為其在今后的旅游發展過程中應突出地方文化的優勢,整合不同區域旅游路線,形成旅游產業集群。
按學科分類,研究文化線路的學科主要有建筑科學與工程、考古與歷史、文化、旅游等。從建筑科學與工程學科方面,研究主要為對文化線路上建筑遺產、文化景觀、聚落遺產等的研究;從考古與歷史學科方面,研究主要以發展演變、歷史遺跡、考古新發現等為主;文化學科方面相對復雜,包括文化線路的理論研究、遺產保護研究、價值研究、申遺研究等多個方面;旅游學科主要以文化線路的旅游開發及旅游線路的設計為主。當前主要以建筑學、文化學、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結合的研究相對較多。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視角來研究同一事物,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文化線路的多學科協同研究意義重大。
我國的文化線路大多數形成時間較早,因此,不管哪種學科的研究都以文化線路的歷史研究為前提。丁援[34]采用歷史學、地理學、規劃學及建筑學等多種學科結合,分析文化線路的理論。田燕[47](2009)運用歷史學、人文地理學、規劃學等以文化線路為視野,分析漢冶萍工業遺產的發展、現狀及保護。莫晸[30]以歷史資料為前提,采用社會學、文化學等分析清江流域的商路發展、價值及文化遺產。
經過10余年的發展,我國文化線路的研究已取得了較大進展:實證研究對象逐漸豐富,運輸線路、貿易線路、政治線路、宗教線路等得到關注;文化線路的特征研究由對國際上概念的解讀發展到以實際案例來解析,文化線路的價值評價由定性評價發展到定量化評價;文化線路的保護對策從抽象演變到具體,不但注重文化線路本身的保護,文化線路上的建筑、村落、集鎮、城市群的保護也逐漸得到關注;文化線路由靜態的保護轉變為動態的旅游開發,最終成為集保護與旅游開發“動靜結合”的保護開發模式。研究領域逐漸變廣,逐漸形成文化學,建筑學,規劃學,考古學,旅游學,地理學,史學等多種學科參與的局面。
取得進展的同時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定量研究的不足、不同學科之間的研究差異較明顯,對聚落遺產研究的不足,文化線路的技術研究開展不夠。基于以上,本研究對文化線路的發展方向提出如下展望。
從目前的研究方法來看,主要集中于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歷史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等定性的分析方法,而定量分析研究分析的方法相對較少,當前主要有文化線路價值評價的相關文獻采用了層次分析法建立多層次的價值評價模型、景觀格局演變的驅動力模型。定量分析通過對數據的科學分析,具有更強的科學性,因此今后應加強使用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尤其在文化線路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方面,為合理的保護與開發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在當前的學術領域中,不同專業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學術問題已成為一種普遍趨勢。目前每一種學科所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地深入,但文化線路在不同學科的研究顯得較為獨立。每一種學科都有著不同的視野,如果加強不同學科的合作研究,會使今后文化線路的研究更深入和全面。因此,加強文化線路不同學科之間的協同研究有著很強的必要性。
當前關于文化線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文化遺址、紀念物等遺產的研究,雖然沿線的村落、集鎮等聚落遺產逐漸得到關注,但是其研究仍然相對較少。文化線路上的聚落遺產大多受線路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發展,能夠反映文化線路在不同時期地域特色和風貌,因此重視線路上聚落遺產的研究對文化線路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強對聚落遺產的重視。
文化線路作為一種大型遺產,其涵蓋面積之廣、遺產數量之復雜也是其他文化遺產所不能相比的。目前對于文化線路主要集中于某地區或者某一段的研究,而整體性研究由于難度之大其研究也較少。因此今后應當借助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來全方位、整體性地分析與檢測整條文化線路,有助于解決整體性研究與保護的困難。
[1]李翔宇.川藏茶馬古道沿線聚落與藏族住宅研究:四川藏區[D].重慶:重慶大學,2015.
[2]趙逵.川鹽古道上的傳統聚落與建筑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3]蓋立新,陶剛.中東鐵路遺產及《中東鐵路建筑群總體保護規劃》編制若干問題研究[J].北方文物,2016(3):70-75.
[4]李國友,徐洪澎,劉大平.文化線路視野下的中東鐵路建筑文化傳播解讀[J].建筑學報,2014(S1):45-51.
[5]段進,雒建利,王興平,等.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建筑環境保護與發展研究:以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江蘇段為例[J].中國科學(E輯:技術科學),2009(5):840-850.
[6]季憲.中東鐵路干線鐵路遺產景觀形態特征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5.
[7]劉小方.藏族筑城思想探源的遺產旅游意義:以茶馬古道川藏線城市群為例[J].西藏研究,2013(2):113-120.
[8]余翰武.沅水中上游傳統集鎮商貿空間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9]CHAIRATUDOMKUlS.Cultural routes as heritage in thailand:case studies of King Narai's royal procession route and buddha's footprintpilgrimage rout[C]//Thailand:Silpakorn University,2008:14.
[10]JING Feng.UNESCO's efforts in identifying the world heritage significance of the Silk Road[C]//Xi'an: Xi'an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5.
[11]ICOMOS.Proceedings of ICOMOS 15th general assembly andscientific symposium[C]//.Xi'an:ICOMOS ,2005.
[12]李偉,俞孔堅.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動向:文化線路[J].城市問題,2005(4):7-12.
[13]姚雅欣,李小青.“文化線路”的多維度內涵[J].文物世界,2006(1):9-11.
[14]賀云翱.文化遺產學初論[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7(3):127-139.
[15]吳建國.以世界文化遺產的視角看南方絲綢之路:兼談南方絲路申報世界文化線路遺產問題[J].中華文化論壇,2008(S2):159-164.
[16]單霽翔.關注新型文化遺產: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J].中國名城,2009(5):4-12.
[17]吳曉秋.論貴州驛道文化線路的價值構成:以明奢香驛道線路為研究個案[J].貴州文史叢刊,2009(4):78-82.
[18]王先勝.文化線路與古代歷史文化研究[J].民族藝術,2010(2):35-41.
[19]王景慧.文化線路的保護規劃方法[J].中國名城,2009(7):10-13.
[20]冬冰,張益,謝青桐.文明的空間聯系:大運河、新安江和徽杭古道構建的徽商文化線路[J].中國名城,2009(9):16-20.
[21]陳怡.大運河作為文化線路的認識與分析[J].東南文化,2010(1):13-17.
[22]王麗萍.文化線路:理論演進、內容體系與研究意義[J].人文地理,2011(5):43-48.
[23]彭玉娟,尹雯.茶馬古道:文化線路的經典案例[J].云南社會科學,2012(2):156-160.
[24]王雪萍.揚州鹽商文化線路[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93-98.
[25]郭璇,楊浩祥.文化線路的概念比較:UNESCOWHC、ICOMOS、EICR相關理念的不同[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5(2):44-48.
[26]戴湘毅,李為,劉家明.中國文化線路的現狀、特征及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園林,2016(9):77-81.
[27]章劍華.江蘇文化線路遺產及其保護[J].東南文化,2009(4):7-11.
[28]崔鵬.試論茶馬古道對浮梁茶文化線路構建的意義[J].農業考古,2011(2):216-219.
[29]周劍虹.文化線路保護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1.
[30]莫晸.文化線路視域下的清江流域商路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31]王薇.文化線路視野中梅關古道的歷史演變及其保護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4.
[32]陳秋靜.從文化線路的角度看明清大運河的演變與價值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5.
[33]李博,韓詩潔,黃梓茜.萬里茶道湖南段文化線路遺產結構初探[J].湖南社會科學,2016(4):136-140.
[34]丁援.無形文化線路理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
[35]劉怡.非物質文化視野下絲綢之路(陜西段)整體性保護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36]王景釗.文化線路遺產價值評價與空間特征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37]呂舟.文化線路構建文化遺產保護網絡[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1):59-63.
[38]李林.文化線路與“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探析[J].新疆社會科學,2008(3):95-99,128.
[39]楊福泉.茶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護的幾個問題[J].云南社會科學,2011(4):57-61.
[40]劉蔣.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路:線性文化遺產的“三位一體”保護模式初探[J].東南文化,2011(2):19-24.
[41]陳韻羽.古蜀道基于線性文化遺產的“三位一體”保護模式再探:以劍門蜀道為中心[J].中華文化論壇,2014(2):73-79,192.
[42]闕維民,宋天穎.京西古道的遺產價值與保護規劃建議[J].中國園林,2012(3):84-88.
[43]都銘.大尺度遺產與現代城市的有機共生:趨勢、問題與策略[J].規劃師,2014(2):102-106.
[44]姚遜.互聯網視野下的世界遺產保護與推廣[D].西安:西北大學,2015.
[45]王頊.基于開源WebGIS的沙漠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5.
[46]馮子木.川藏“茶馬古道”文化線路遺產保護框架與GIS技術應用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
[47]田燕.文化線路視野下的漢冶萍工業遺產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
[48]鈕衛東,許業和,吳佳斐. 基于文化線路考量的鄉土遺產保護:以蘇州東山陸巷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0(S2):220-223,228.
[49]HONG Linghuang,XIAO Wei,XU Jianfeng.Urban cultural route:new Idea for urban community renewal-case study onYuzhongdistrict in Chongqing[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 ls,2011(71/78):1749-1755.
[50]鄧浩,奚江琳,楊涵.軍隊建筑遺產研究與群體價值認知[J].中國園林,2012(1):105-107.
[51]趙鵬飛.山東運河傳統建筑綜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3.
[52]賈超.文化線路視角下膠濟鐵路建筑遺產的研究與保護[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4.
[53]呂飛,康雯,羅晶晶.文化線路視野下東北地區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J].中國名城,2016(8):58-64.
[54]劉小方.中國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
[55]李云虎.井陘古驛道保護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56]胡靈娟.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機制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
[57]崔夢夢.海上文化線路“登州海道”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5.
[58]王嘯.西北絲綢之路旅游的文化價值及其開發[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4.
[59]薛倩.古道遺址的保護與利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60]趙娜.基于蜀道文化遺產線路的秦嶺山地生態度假旅游發展與布局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4.
[61]李芳,李慶雷,李亮亮.論交通遺產的旅游開發:以滇越鐵路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5(10):57-62.
[62]劉大群.大運河線性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以邢臺運河旅游開發為例[J].中國名城,2009(11):43-46.
[63]屠一帆.線性文化遺產構成及其旅游價值評價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Cultural Routes Research in China
LIN Zurui,ZHAO Xia,ZHOU Wein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ultural routes in China, and a series of works on the related issues of cultural routes have been done in research field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concept,categories, definition and value evalua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and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f cultural routes,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this area, such a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inadequate, the study among different subjects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he research on settlement heritage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not enough.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points prospect,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enhancing the coordinat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 paying more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settlement heritage, and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ltural routes; value evaluation; protection strategy; tourism development
TU984
A
林祖銳(1973-),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鄉土遺產保護。E-mail:linzr@cumt.edu.c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太行山區古村落傳統水環境設施特色及其再生研究”(51778610);江蘇建筑節能與建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開放基金項目“蘇北地區綠色村莊技術標準研究”(SJXTY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