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怡芳 江蘇省常熟市董浜幼兒園
慢下來“牽著蝸牛去散步”
文/黃怡芳 江蘇省常熟市董浜幼兒園

依依人如其名,文靜、柔弱、內向、膽小,是個做事樣樣都比別人慢半拍的小女孩。不信你們看:早上入園選游戲區時,她能從游戲開始到結束還在教室里徘徊,糾結該玩什么才好;美術課畫畫時,別人都開始涂色了,她還在不緊不慢地構圖;中午用餐時,其他小朋友都早已經吃完看書、玩玩具了,可她還是漫不經心地一口一口地吃著……這樣的事情真是數不勝數,一個名副其實慢吞吞的“小蝸牛”。
前陣子我園晨間活動做了適當調整 ,從一個班的單獨集體游戲改為年級組的聯動活動。新添置的竹梯、梅花樁、小木架等器材讓孩子們興奮不已,更多的游戲玩伴讓孩子們都很開心,每一次玩聯動,孩子們總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今天一如既往,我們中班組開始了新一輪熱火朝天的聯動活動。只見孩子們矯健的身影穿梭在各種民間體鍛器材中,有的在攀爬小木架,有的在練走梅花樁,還有的在跨跳小竹梯……一個接著一個,宛如一條長龍在舞動著,瞬間讓整個操場都沸騰了起來!但就在孩子們都歡呼雀躍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操場上出現了一個不和諧的身影,小依依一個人正緩慢地在操場中間挪動中,邊走邊不安地咬著自己的左手食指,還時不時剝剝指甲。接著她一會兒眼巴巴地盯著小木架,一會兒眼神不停地在搜索著,似乎在找尋著什么?

“依依,快點,快點!快跟上大家的隊伍。”但是她依舊很慢地挪動著,“依依,你怎么回事,怎么這么慢,就不能快一點嗎?”我不自覺地拉高音調。只聽見依依慢吞吞地答道:“老師,其實我……”正忙著組織其他小朋友聯動的我,根本沒有空聽她慢慢解釋。于是我急忙打斷她,再次催促依依快點加入同伴的活動。就在這個時候,我看到她失望落寞的表情。突然間,我似乎意識到了什么,請配班老師在這里照看一下后,便輕輕地走到依依身邊,降低音調,放慢語速,再次詢問道:“依依,可以告訴老師,為什么不去參加聯動嗎?”“老師,我找不到我的隊伍了,而且這個小木架……好高,我不敢。”

“好吧,那我們放慢腳步來玩這個游戲。你的好朋友是誰呀?讓她帶著你一起玩,好嗎?”聽見我的提議,依依慢慢地點了點頭,并輕聲地報出了好朋友的名字——涵涵。涵涵欣然接受了這一光榮的任務,拉著依依的手,很負責地帶著依依玩起了聯動游戲。雖然依依遇到小木架還是會膽怯,碰到梅花樁還是會躊躇,可不管怎樣,在老師溫柔目光的鼓勵下,在好朋友溫暖小手的牽引下,依依開始慢慢能跟上聯動的步伐了。一圈,兩圈……笑臉漸漸在她臉上綻放開來。
依依的這一小事件,使我想起自己偶然間看到的一篇文章《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文章里這樣說到:上帝派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蝸牛爬得很慢,我不能走得太快,我催它,我責備它,蝸牛仍然每次爬一點點。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流著汗,喘著氣,繼續往前爬,可還是很慢。我只有放慢腳步,跟在后面生悶氣。突然我聞到一股花香,那么芬芳;我感到一陣微風,那么輕柔;我聽到了鳥鳴,那么清脆;我看到了滿天星斗,那么亮麗!哦,原來我錯了,是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依依不就是我牽著的這只小蝸牛嗎?我總是嫌她的速度太慢,于是就在后面不停地催促。每一次我的催促最終無任何效果,急躁大于耐心,似乎更大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也許她有慢的理由,可是性急的我完全不聽她的訴說。其實,慢性子的孩子并不是頭腦不聰明,不會做,從依依的身上我更多地看出慢性子其實是她內向、膽小使然。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做法錯了,面對獨一無二的孩子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顯然是不可取的。正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的水平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只有尊重兒童的天性和成熟規律,仔細觀察幼兒,抓住機會,更耐心、更靈活地對待幼兒,才能讓其快樂地成長。

科學研究發現,對于慢性子的幼兒,只要能用正確的方法培養(不要過分斥責,不要與同齡的孩子相比較),那么他們大多會比那類早早就表現出神奇天賦的孩子要發育得更好。在這之后,我改變了自己的做法,開始嘗試放慢自己的步伐,讓自己也慢一點。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催促她,而是耐心地等待,多給她一些時間。慢慢地,我發現,依依的身上其實有很多閃光點。比如剛才說,她很多時候吃飯速度很慢,是因為這天有她最不愛吃的菜,為了不讓自己挑食,她慢慢地吃完,又變成了我們所認為的最后一名。再比如,她常常最后一個出衛生間,原來她最愛謙讓,看見后面有同伴要上廁所,總是把位置讓給別人,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最后一個出來,變成了我們所認為的最后一名。當我把這些閃光點在全班孩子面前擴大表揚時,依依靦腆地笑了。在以后的日子中,我發現依依自信了,更好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
幼兒其實是上帝派給我們的小蝸牛,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我們要告訴自己換上輕松的心情,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慢慢地等待孩子成長。孩子,讓我們一起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