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美國特派記者 姚莉 張陽 本報記者 趙覺珵 ●任重



編者按:第51屆國際電子消費展(CES)當地時間1月9日在美國拉斯韋加斯拉開帷幕。由于本次CES參展商中來自中國的企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有網友將本次CES戲稱為ChinaElectronicsShow“中國電子展”。歷年CES展都會展出不少引領科技與未來生活模式的全新產品與技術,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應用(AI)越來越廣泛的背景下,本次的CES亮相了哪些炫目的“黑科技”呢?
中國企業占參展商總數1/3
在本屆CES展上,除了外界熱切關注的今年最熱門科技動向之外,最讓媒體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就是——CES快變成中國智造企業的國際性展會了。《環球時報》記者就在現場感受到了這種中國元素的熱度。
據國外科技類網站給出的一張統計圖表顯示,僅在企業名稱中含有“深圳”字樣的企業數量就達到482家,含有“東莞”字樣的企業數量為94家。粗略統計,參展的中國企業數量接近總數的1/3。
香港《南華早報》10日也報道稱,全球規模最大國際消費電子展今年獲得新綽號——“中國消費電子展”。根據主辦方公布的數據,今年4500家參展商中有1551家來自中國,整體占比達34%。這種局面凸顯出中國從低端商品制造到技術相關產品制造的轉變。
無論是《環球時報》記者居住的酒店里隨處可見的中國同胞,還是商場中出現的知名中國企業廣告,都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元素正在這一國際大型展會中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在《環球時報》記者參展證背后,最顯眼的LOGO來自中國的TCL;展館入口處巨幅的華為Mate10Pro廣告成為吸睛利器。
而在8日舉行的媒體開放日中,百度、海信、TCL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企業幾乎包攬了當日的發布熱點。在百度舉行的百度世界大會美國場中,現場座無虛席,兩側通道都站滿了人,更多的人不得不在會場外觀看現場直播。
而中國廠商在CES上絕不僅僅是靠數量規模取勝,而是在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的科技領域在持續發力,比如自動駕駛方面。百度集團總裁陸奇在會上正式發布了Apollo2.0版本,能夠實現在簡單的城市道路上自主駕駛。英偉達公司CEO黃仁勛8日夜在CES上宣布,英偉達現正與百度公司、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采埃孚合作,把自動駕駛技術帶到道路上。黃仁勛稱,百度的Apollo自動駕駛項目將使用英偉達最新推出的DriveXavier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有分析認為,這意味著自動駕駛界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場跨產業、跨區域的行業協同。而包括百度在內的中國企業在其中正成為引領者。
英國《每日電訊報》9日報道說,中國科技公司正在努力挑戰亞馬遜、特斯拉等美國企業的主導地位。參展的中國企業既包括名不見經傳的初創公司,他們在會展上推出純電動跨界車等技術與產品。此外,參展的中國互聯網巨頭也多于往年。與在會展上保持低調的美國互聯網巨頭相比,中國主要互聯網企業正在將他們的雄心向外界展示。
《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采訪的最大感受是,雖然參加CES展并不意味著中國企業就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不過中國廠商敢于登上國際舞臺同全球優秀產品同臺競技,認清自己,通過交流、反饋拓展視野,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產品,也許才是中國廠商在CES上最大的收獲。▲
那些燃爆科技圈的黑科技
開幕當天的大雨,雖然給出行帶來些許不便,但并未阻擋人們觀展的熱情。其中不斷涌現出的“黑科技”可能是吸引全世界的展商和消費者目光的重要原因。《環球時報》記者當天就在CES會場中體驗了最新的科技亮點。
一進中央展廳,就見前面排了長長的隊伍,原來大家都在排隊體驗三星4DVR。帶上VR眼鏡,進入過山車的沉浸場景中,而能夠360度旋轉的座椅,更是配合著畫面帶給人身臨其境般的感覺,讓不少體驗者大呼過癮。“這感覺太棒了,就好像真的乘坐過山車一樣”一名體驗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如果說三星給人帶來的是刺激,LG的展示則會讓人感受到震撼:246塊曲面屏鋪滿了28米長的過道的兩側,形成了兩面巨大無比的電視墻,走在其中就感覺自己仿佛是沉浸在峽谷、云天、林海、瀑布等場景之中。據悉這條屏幕長廊由OLED4K超高清顯示屏組成,總像素超過20億。在國外參展商Sigma的展臺前,一個由屏幕和汽車駕駛臺組成的汽車駕駛室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在實際體驗過程中幾乎與真實駕車并無太大區別,參展商向記者介紹,用這套系統可以實時遠程操控貨車。
在最近幾屆CES上,自動駕駛技術成為各方廠商關注的焦點,而在本次展會上,有日本車企發布了腦電波開車的黑科技。這種技術名為Brain-to-Vehi?cle,日方稱這一技術能有效縮短駕駛員的反應時間,因為系統可以根據腦電波信號判斷出駕駛員的駕駛行為趨向。例如,通過確定司機的腦中是否在準備轉向或剎車,系統可以提前準備幫助司機做出相應動作。
《環球時報》記者在查閱資料后發現,中國的科研機構也在進行開發相關技術。比如中國浙江大學的實驗室就在進行腦機接口等尖端科技的驗證。而腦電波控制技術其實還完全可以用在其他很多領域,比如曾有美國公司開發出一種控制頭環:只要戴在頭上就可以用腦電波來操控智能家居以及假肢系統。想象一下,早上醒來帶上頭環腦子里想一下,咖啡機就開始自動煮咖啡,面包機也自動烤好面包。從理論上講,這種穿戴式設備完全可以用在戰場等特殊場景之下,一個穿戴外骨骼的戰士,頭戴控制頭環就可以操作與他配合的無人機以及無人車輛。
北展館乍一進去以為來到了某場車展,各家紛紛瞄準下一個最熱門趨勢——無人駕駛。這里的車到處可見的是頭頂的激光雷達以及機器視覺識別的畫面演示。而未來汽車早已不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跨界而來的中外科技巨頭們更愿意將未來汽車稱為新一代移動終端。為了展示Apollo2.0系統的能力,陸奇日前還進行了一次跨洋“閱兵”,與北京百度總部進行遠程連線,直播了多輛搭載Apollo2.0的汽車如何進行自動駕駛。《環球時報》記者在視頻中看到,這些車中既有林肯,也有金龍客車、無人送貨車、掃地車等車型。時值拉斯韋加斯時間的下午,北京還是早上7點左右,這些自動駕駛汽車就在百度總部附近的道路上開始“表演”。在3分多鐘的連線過程中,這些車輛演示了列隊前進、調頭等動作。▲
中國在AI領域的認真勁令對手震撼
毛主席曾經說過,世上就怕認真二字。今天從中國政府到中國互聯網企業對于人工智能(AI)這一全球關注的前沿科技領域的認真態度讓包括美國在內的競爭對手都感到震撼。到底中美在AI領域處于什么樣的態勢,真如西方媒體不斷炒作的中國將在AI領域趕超美國了嗎?
美國CNBC網站9日稱,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都在AI發展的浪頭上,不過誰占主導,目前沒有定論。中國在政府支持層面有優勢,中國可能會在零售終端和消費者前沿保持領先優勢,而美國在自動駕駛領域超越中國。報道說,中國國務院在2017年已為中國AI領域的發展設定目標,未來數年內中國AI市場將擴大成價值高達近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而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AI技術創新中心。對美國來說,已有多位美國學者呼吁由美國政府聯合企業以及全社會付出協同合作程度更高的努力以推動AI技術的發展。一家美國AI應用初創公司總裁丹尼爾·涂表示,在美國領先的學術機構中,各方普遍認為美國政府在推動AI技術發展方面缺乏協同政策,而中國政府已經對AI未來的發展有了相當清晰的規劃。
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征求意見)稿》稱,到2020年,智能汽車新車占比將達到50%,中高級智能汽車實現市場化應用。美國聚焦AI的Sanvada技術新聞網站9日稱,中國的態度是認真的。而如果中國實現上述目標,將在2025年成為全球AI技術主導國。
《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到專注于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的科大訊飛公司參觀,在體驗了一系列人工智能科技產品后,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們在科研方面的專注程度。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內部有一種“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說法,那就是搞技術攻關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據報道,咪咕與科大訊飛在CES上聯合發布了全球首款全語音人工智能耳機——莫比斯。
在談到中美AI之間的競爭態勢,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余有成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領先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中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業總數達到2542家,其中美國1078家,占據42%;中國第二,擁有592家,占據23%。從投資角度來看,美國投入資本雄厚,中國近些年奮起直追。過去一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融資規模約為26億美元,遠高于以色列和印度,僅次于美國,為世界第二高。
余有成表示,目前,中國AI產業在算法、芯片和數據等產業核心領域,積累了強大的技術創新優勢,優勢企業數量局部領先于國外。中國政府層面也高度重視AI產業發展戰略,中國正在快速形成商業應用開發能力,行業創投領域正在緊追美國,并在應用層的一些領域顯現出競爭實力,部分指標達到了與美國相近的水平。同時,中國將會成為AI應用的最大市場,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全球最多用戶和活躍數據生產主體。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大基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以便讓中國AI有機會走得更遠。▲
環球時報2018-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