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莉春 吳露露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推進內蒙古制造做大做強是實現內蒙古工業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是增強我區綜合實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區制造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轉變,2015年我區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1%。但是,我區制造業大而不強,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我區要把推動制造業加快發展作為重要任務,以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根本,大力優化制造業結構,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重心,加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制造業產品質量為基礎,推動我區制造業加快發展,使我區真正轉變為制造業強區。
一、優化制造業結構,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制約內蒙古制造業做大做強的重要瓶頸。盡管近年來我區制造業結構不斷改善,但我區制造業企業仍多為資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生產經營粗放型,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價值鏈的下游。因此,實現內蒙古制造業由大變強就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競爭優勢,使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成為內蒙古制造的主體。
一是優化原有優勢產業。對于化工、冶金等我區原有優勢特色行業,要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綠色低碳、節能環保設備和產品開發,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制造業走綠色發展道路。積極發展非高端制造業,強化技術改造,進一步優化紡織、輕工、食品制造等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行產品的更新換代。
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制造行業。以“中國制造2025”為引領,堅持創新驅動、質量優先、結構優化、綠色發展和人才為本的發展方針,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智能機床及高端裝備等領域。加快制定專項政策,啟動專項行動計劃,配套專項資金,大力發展戰略性制造行業,推動我區制造業實現從資源型向知識型、個體性向系統性轉變,從批量化生產模式到柔性制造和個性化定制生產轉變。
三是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積極鼓勵和引導具有規模優勢和服務質量好的企業,實施跨區域和行業的聯合,提高生產性服務業投入要素的質量和產出效率,促進服務業的大型化、集團化發展,創造高端化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構建以財政資金為導向,以銀行、基金、信托、風險投資等為主體的多元投融資體制,加快金融機構的經營創新,為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提供更多、適應性更強的金融產品。
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長期以來,科技創新能力薄弱,高端裝備、關鍵核心技術與部件對外依存度高是阻礙我區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近年來這一現狀有所改善,但我區企業創新能力薄弱、產品科技含量較低的情況并未得到根本改變,我區制造業長期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產品附加值較低的情況并未取得根本改變,缺乏核心競爭力。因此,加快構建科技創新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聯動機制,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就成為了推動我區成為制造業強區的核心和關鍵。
一是圍繞制造業創新鏈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要大力培養適合制造業企業的工程型人才。重點發揮企業在工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推動不同類型的職業學校、高校與相關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辦學關系,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領域,通過聯合建立實習基地、聯合實驗室、聯合教學實訓基地、聯合課程等校內外實踐平臺建設,強化工程能力與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強化工人隊伍建設,注重熟練工人、技術工人的培訓和培育,努力打造企業優秀產業工人團隊,為企業創新成果的轉化與推廣應用提供堅實的保障。另一方面,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加大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的創新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的引進、培養力度,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在出國進修培訓、科研資金、實驗設備等方面給予適當的幫助。鼓勵企業從人事、分配、獎勵等多方面探索建立有效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激勵機制,加強對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創造條件吸引優秀人才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
二是加大制造業科技創新的經費投入,促進創新活動順利開展。要高度重視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和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企業與民間資本進入創新領域,建立以財政科技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體系。引進和成立風險投資機構,創新投貸聯動、眾籌等金融手段拓寬資金市場化供給渠道,為企業創新提供資金保障。企業除按照一定銷售額的比例提取技術創新資金外,還要積極運用國家技術創新政策,通過申請政府技術創新基金、爭取政府財政補助、享受各種稅收優惠政策等多種渠道和辦法充實企業技術創新資金。
三是在政策上加大對創新支持力度,大力營造有利于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的良好環境。積極促進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打破某些行業和技術領域壟斷,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減少差別待遇,加大各類企業的創新壓力,促進企業形成以創新求市場的意識。支持企業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增強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并提供相關的基礎平臺建設,抓好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通過建立一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品聯盟、公共技術平臺和應用服務中心等措施支持相關產品升級。進一步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改進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處罰力度,降低被保護者的成本,提高侵權者的成本,保障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
三、提升制造業產品質量,打造優質品牌
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地區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多,這對我區制造業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區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也涌現出了北方重工業集團等知名企業,但是制造業方面的知名品牌寥寥無幾。與我國發達地區相比,我區的制造業產品在知名度、美譽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質量是制造業的生命,是技術和品牌的基礎和保證。要想打造制造業的優質產品和知名品牌,就必須著力提升產品質量。要想提高我區制造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著力提高產品服務質量水平,沒有高水平的質量,就不可能成為制造業強區。
一是構建完備的質量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產品、工程與服務質量相關的政策法規,強化產品質量的監管和控制體系,建立健全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出廠銷售到售后服務的產品質量全過程監管鏈條,以及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責任追究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二是探索建立輿論監督機制,引導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探索建立政府、廣大人民群眾與新聞媒體輿論共同參與制造業產品、工程與服務質量監督的機制,促進企業增強以質量求生存的意識。不斷引導和規范參與企業的質量行為,提高企業的質量意識,切實將產品質量作為企業生產管理的中心工作,構建完善的質量監督、檢查、跟蹤、反饋機制,預防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問題,建立有效的質量管理責任制。
三是建立高水平的質量監督機構。加強質量監管技術機構建設,通過合理配置質量檢測設備,積極培養質量監管人員,努力構建質量監管信息平臺,為全員參與和全方位監管工程質量提供途徑,實現對制造業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的全過程監管。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康紅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