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榮濤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祖國正北方,地域遼闊,橫跨東北、華北和西北,相鄰八省區。外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具有濃厚的邊境文化資源。長久以來,這里都是多民族和諧聚居,各民族民俗風情濃郁、民族文化獨特。內蒙古遼闊壯美、豐富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內蒙古人民熱情豁達的性格魅力,不斷吸引著更多國內外游客前來體驗。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旅游業的地域優勢和區位優勢不斷被突顯出來,這一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新的發展時期,內蒙古自治區著眼于發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按照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的要求,實施“旅游+”發展戰略,打造“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旅游品牌,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政府主導,助推旅游業成為支柱產業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全面貫徹黨中央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努力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守生態、發展、民生三條底線,堅持保護優先、促進消費、融合發展、統籌協調、創新驅動原則,以“五全”即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旅游服務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蓋、旅游產業全域聯動、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為路徑,以全域化、生態化、人本化、國際化、特色化為方向,以全域旅游和四季旅游為引領,努力構建內蒙古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新模式。
在黨和國家的政策指引下,依托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加大旅游資金投入,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深化改革引導旅游企業專業化發展,改善完善旅游服務體系,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力度,助推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自治區旅游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近兩年,內蒙古自治區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得到逐年提高。2015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8542萬人次,同比增長12.67%。旅游業總收入達到2257.1億元,同比增長25.03%。2016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980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旅游業總收入達到2714.71億元,同比增長20.3%。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導旅游產業化發展,制定并完善文化旅游規劃,統籌協調各部門貫徹落實相關政策,加大招商、宣傳推介工作力度,全面提高自治區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率、對服務業的綜合貢獻率及帶動就業率,助推旅游業成為支柱產業。
體制創新,建設旅游業成為優勢產業
以國家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為重要契機,全面激發內蒙古旅游市場主體生機和活力,加強與發達地區和周邊省市區的旅游合作,積極融入東北旅游經濟區、京津冀旅游圈和黃河、長城旅游帶。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內蒙古旅游綜合協調和綜合管理機制。不斷深化內蒙古文化旅游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創新旅游發展模式,開發和整合內蒙古各盟市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創新研發開發旅游產品,以旅游線路串聯盟市,推進內蒙古各地旅游一體化發展,是提升內蒙古各盟市旅游景區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豐富內蒙古自駕游、邊境游和品牌線路推廣內容,加強與周邊省市區的旅游合作,探索和建設跨省區旅游目的地;加強國際旅游合作交流,建立內蒙古跨省區、跨國旅游合作體系,共同開發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積極打造國際旅游品牌,形成多國多地合作、優勢互補和互融互動的開放合作格局。
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是內蒙古旅游產業的核心要素。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整合并有效利用各類旅游資源,提煉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賦予旅游景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景點建設中融入歷史文化元素,以民族特色為切入點,盤活旅游產業。打造精品文藝節目,以精品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文藝演出體制機制,開發出更多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化產品,做大做強演藝市場,逐步發展成為經典文化品牌。
樹立問題導向意識,打破自治區旅游市場運營瓶頸,均衡協調發展和有效管理治理吃住行游購娛服務產業鏈條,建立服務行業、商業圈規范性經營的監管、獎懲體制機制,全面構建旅游綜合管理體制,以良好的服務管理水平化解旅游業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把內蒙古旅游業建設成為優勢產業。
多業融合,促進旅游業成為特色產業
內蒙古自治區實施“旅游+”、多元融合和多業并進發展戰略,全面推動旅游業與其他領域、其他產業的融合。每一項旅游產品的開發研發,都以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潮流趨勢為重,立足原有成熟的草原游、沙漠游和濕地游旅游項目,積極搭建旅游業與民族文化、現代農牧業、交通運輸、休閑度假、養生養老、邊境口岸、特色購物、文體娛樂等業態深度融合的平臺,推出草原自駕游、農牧生態游、飛機低空游、冰雪奇觀游、養生度假游、民俗風情游、邊境口岸游和休閑養老游等,使旅游業形成相互促進、互動互融的發展模式。
內蒙古各盟市地區依托自然資源和地方特色,創新發展多點支撐、多級融合的新興旅游業。立足于政府堅強領導和強力推動下,以全域旅游和四季旅游為核心,繼續夯實和優化旅游發展基礎;立足于優勢特色產業農林畜牧業,以綠色生態為主題,不斷延伸和擴大旅游產業鏈;立足于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以文化軟實力為重點,深入挖掘和提升旅游新內涵;立足于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以硬件軟件齊頭并進為目的,全面培育和打造旅游好口碑。旅游業與多部門開展深入合作,全面促進旅游業態的創新與拓展,充分挖掘旅游新內容,形成特色優勢產業,創造內蒙古新的經濟增長點。
提升服務,提升旅游業成為優質產業
旅游業作為以個人消費服務為主的產業業態,雖然主要是以物質服務為依托,但融合貫穿其中的安全保障、身心愉悅和精神享受,往往是旅游過程中最被看重的內容,也是評價一個旅游風景區優劣的重要衡量標準。加強和提升旅游地區的綜合服務水平,就必須充分認識到旅游業是服務業的本質,全面加強旅游服務是一種服務標識的工作意識,優化交通運輸、住宿飲食、觀光購物、休閑娛樂、治安秩序等領域的服務管理能力,不斷深化游客滿意度為目的的服務理念,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技術,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社會大眾心目中立于重要位置。
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與行業服務監管力度緊密相關。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的影響力日趨廣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使用網絡等媒體,可謂人人都是信息提供者、人人都可參與信息傳播。旅游市場中強迫消費、價格欺詐、虛假失信等亂象不斷被曝光,負面新聞信息迅速被傳播的壓力,成為不斷激勵旅游業整改、提升服務管理的動力。同時,每一個游客住得放心、吃得開心、玩得舒心等美好的旅游感受和體驗,也在以積極正能量的方式被傳播。游客良好的旅游體驗,對個體在旅游后如何向他人作評價、是否再進行二次旅游消費,都有決定性作用,更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維護好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市場秩序,監管旅游企業誠信經營,倡議游客文明旅游,建立旅游工作機制,健全服務標準體系,促進自治區旅游業標準化工作,以優質的服務管理創造良好口碑,是內蒙古旅游業一直以來堅持的工作理念和努力方向。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 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