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隨著一個個精彩劇目的展演和群眾觀看完一場場演出后的滿足,第十四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落下帷幕。多年來,草原文化節始終堅持弘揚草原文化、展示文藝精品的辦節宗旨,已經成為打造草原文藝品牌、弘揚草原文化、展示內蒙古魅力的響亮品牌,有力促進了內蒙古文化的全面發展,打造了一條文化繁榮的亮麗風景線。
在保護和傳承中弘揚草原文化
在本屆草原文化節的第一階段,為期5天的“全區傳統工藝+現代創意展”在內蒙古展覽館開展。展覽分為全區傳統工藝展和現代文化創意作品展兩個部分。來自全區的32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傳統技藝。有關專家表示,這樣的展覽使人們更加深入地挖掘、認識自治區民族傳統工藝的精髓和價值,推動草原文化創意,增強草原文化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作為草原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在全區展示展演。這些展示展演,不僅從深度和廣度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帶來了效益,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起到了關鍵作用。
連續十幾年舉辦的草原文化節進一步全面展示了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項目的魅力,增強了草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加強。目前,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面推進,四級名錄體系已經建成,各級傳承人受到尊重,傳承活動得到支持,創建民族文化鄉和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活動深入開展,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面加強和弘揚。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不僅是對草原文化內涵的情感表達,也是對草原文化節的真誠回饋。
在創新和探索中展示文藝精品
得知話劇《草原豐碑》入選第十四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并作為開幕劇進行展演,赤峰市民族歌舞劇院沸騰了!去年該院排練的話劇《熱土》也是草原文化節的開幕劇目。話劇《熱土》完成了全區巡演40場的任務,還亮相了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在陜西省富平縣進行了展演。
通過草原文化節這一平臺,讓精心打磨的作品走向全區甚至國內外,是這個節日的重要使命之一。事實上,經過草原文化節遴選、展示的作品,很多已經走向國內外。內蒙古舞蹈家協會主席趙林平說,草原文化節是藝術精品的打磨場,它讓蒙古族舞蹈走向世界,擁有現代審美意識,不僅體現了草原文化,還保持了具有深層文化底蘊的中華傳統。
過去的13屆文化節,我區先后推出了原創劇目200多部、小戲小品100多部,先后4次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優秀組織獎,魯迅文學獎實現了零的突破,斬獲了金雞獎、飛天獎、荷花獎等一批全國重大獎項,一批精品力作和草原文藝人才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多年來,草原文化節以遴選、薈萃、展示、傳播文藝精品作為基本定位,推出了一大批體現草原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這也成為其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要支撐。
全區各盟市參與草原文化節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申請參演的劇目逐年增多。圍繞草原文化節進行創作生產,借助草原文化節進行展示傳播,已經成為文化精品創作的重要思路和有效手段。
在引領和帶動中推動文化發展
本屆草原文化主題論壇主題為“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草原文化與‘草原絲路沿線文化”。來自區內外的15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本次主題論壇進行了深入研討。專家們表示,本屆論壇鮮明的主題、全新的文化視角,對研究探討草原文化與草原絲路沿線文化,聚焦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對于弘揚草原文化的思想精髓、建設文化繁榮的亮麗內蒙古、推動內蒙古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從2004年以來,內蒙古深入實施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每年舉辦一屆草原文化主題論壇。經過十幾年精心打造,論壇已日漸成為一個主題多元、形式多樣、開放性強的全國性學術研討平臺,為推動草原文化深度研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智庫作用。
10多年來,草原文化主題論壇每屆確立一個主題,以主論壇和多個分論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草原文化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深入研究和弘揚草原文化及草原文化學科的創建、推進自治區民族文化大區向民族文化強區跨越、提升自治區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積極貢獻。草原文化主題論壇已成為區內外知名的學術品牌。
如今,草原文化逐步實現了與旅游、科技、金融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文學藝術精品創作、文化創意產業、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地區人文精神培育等經濟社會文化領域,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人臺首席傳承人武利平在草原文化節的平臺上聲名遠播。自2012年第九屆草原文化節設二人臺專場晚會以來,歷屆草原文化節,武利平幾乎從未缺席,先后創作了《魂牽夢繞二人臺》《北梁》《海紅酸海紅甜》等精彩作品。
14年來,像武利平這樣活躍在草原文化節上的全國、全區知名藝術家還有很多,他們的影響力和藝術表現力成為這個平臺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也引領和帶動了一批文藝人才迅速成長。“五個一工程獎”“索龍嘎獎”“薩日納獎”“杰出貢獻獎”“突出貢獻獎”……
一個個獎項托舉出各類文藝精英,一大批緊跟時代步伐、藝術水平精湛的人才如雨后春筍脫穎而出,綻放在草原文化節的舞臺。他們用精彩的作品詮釋了民族藝術的魅力,使草原文化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
在為民和惠民中促進社會和諧
第十四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已落下帷幕,而豐盈的文化記憶和精彩的活動瞬間仍在老百姓心中留駐。
14屆草原文化節,14年精彩呈現,帶給老百姓太多的欣喜與陪伴。話劇、歌劇、舞蹈、美術展、雕塑展、電影周、音樂會、文博會、小戲小品……為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多元文化需求,14年來,草原文化節不斷豐富內容,創新形式。
草原文化節是人民的節日。14屆草原文化節,始終貫穿“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將一部部優秀劇目和民族電影,從城市向嘎查村輻射、延伸,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
8月28日晚,結束了第十四屆草原文化節開幕式演出,赤峰市民族歌舞劇院的演員們連夜坐著大巴車回到赤峰,開始了惠民演出。
“從第六屆草原文化節以來,我們每年都深入到全區12個盟市、旗縣、鄉鎮的建筑工地、農村牧區、廠礦、廣場等進行公益展映,每年放映900多場,深受基層老百姓的歡迎。每年的9月份還要在各高校集中展映。”內蒙古電影集團副總經理臧志君說。
多年來,草原文化節的群眾參與度越來越高。草原文化節是遴選文藝精品、展示精品的平臺,這些精品的最終落腳點用于服務群眾。在草原文化節的引導下,如今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走進劇場,走進影院。
14屆草原文化節,舞臺上的故事越來越貼近百姓生活,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群眾的文化生活。各類演出采取贈送惠民票的方式,吸引群眾廣泛參與。觀看演出的過程中老百姓紛紛表示:“草原文化節上的劇目越來越接地氣,這些劇情就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兒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共享文化盛宴,豐富精神家園。第十四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落下帷幕,而草原文化節將繼續肩負著弘揚草原文化、展示文藝精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使命鏗鏘向前。在草原文化節的有力推動和示范引導下,自治區一幅幅文化惠民的畫卷在全區漸次鋪開……
(轉自《內蒙古日報》,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 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