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一種綠色環保、實用性強、應用了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主要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人們不能對生活垃圾準確分類的社會現狀。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主要組成結構包括:垃圾箱體、垃圾箱門、拉環、內筒、自動識別器、太陽能箱蓋、指示燈。本設計設有自動識別器,同時呼吁生產商在生產的產品上添加垃圾分類條形碼,用于對生活垃圾的識別分類;還設置了指示燈,方便使用者快速了解手中垃圾的分類以及投放的位置。在四扇垃圾箱門外表面分別設置了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字樣,使得使用者可以更加明了自己投放的垃圾的分類。本設計還設置了太陽能箱蓋,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供自動識別器工作,在節約了能源的同時,進一步保護了環境。
背景與發展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了。當今時代,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是一個綠色環保的時代,它要求人們與環境相輔相成。因此,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也越來越值得人們的關注了。通過國家、政府、媒體的大力倡導,人們也普遍養成了“垃圾入桶”的好習慣。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商品越來越呈現多樣化。因此,我國在對生活垃圾的正確分類上還存在著問題。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進生活垃圾的減量和分類,積極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培養公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引導公民實現源頭的減量和正確的分類,并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轉運和處理體系,營造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但從目前的推廣和普及的程度來看,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特別是對垃圾分類投放的準確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大家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屬性不明。
目前,我國的生活垃圾主要分為以下四大類:
1)廚余垃圾,廚房生產的食物垃圾以及果皮等。如剩菜剩飯等食物殘余、菜梗菜葉、動物骨骼內臟、茶葉渣、果殼瓜皮、盆景等植物的殘枝落葉、廢棄食用油等。
2)可回收垃圾,再生利用價值高,能進入廢品回收渠道的生活垃圾。如紙類(報紙、雜志及其他未受污染的紙質品等)、金屬、玻璃、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橡膠及橡膠制品、牛奶盒等利樂包裝、飲料瓶等。
3)有害垃圾,含有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垃圾。如電池、廢舊電子產品、廢舊燈管燈泡、過期藥品、過期日用化妝品、殺蟲劑容器、廢油漆桶、廢打印機墨盒、硒鼓等。
4)其他垃圾,除去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之外所有垃圾的總稱。如受污染無法再生的紙張、受污染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與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廢舊衣物與其他紡織品、一次性餐具等。
然而,除廚余垃圾外,人們往往會對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及有害垃圾發生混淆。針對這一現實情況,確有必要引入相關垃圾的自動識別技術,以解決上述問題。
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的設計思路
垃圾的正確分類投放不僅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也能大大的保護環境,因此,解決垃圾的正確分類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了。造成垃圾分類難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垃圾種類過多,人們不能了解各類垃圾的分類情況。在商場中,收銀員可以通過掃條形碼的方式得知各類商品的價格。如果能將與條形碼技術相似的自動識別技術應用于垃圾分類中,就能解決上述問題了。因此,提出了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的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主要由垃圾箱體、垃圾箱門、拉環、內筒、自動識別器、太陽能箱蓋、指示燈組成。其中,垃圾箱體為整個設計的載體,垃圾箱體上設有四扇垃圾箱門,且每扇垃圾箱門上均設有一個拉環。垃圾箱體內安放有四個內筒。垃圾箱體外側設置有一個自動識別器,頂部設置有一個太陽能箱蓋。太陽能箱蓋外側設有四個指示燈。同時,呼吁生產商在商品上設置垃圾分類的條形碼。
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的結構簡圖如圖1,展開圖如圖2。
本設計的一些結構特點:
1)本設計通過設有自動識別器,同時呼吁生產商在商品上設置的的垃圾分類條形碼,用于對生活垃圾的準確分類,同時設置有指示燈,方便公民快速了解手中垃圾的分類與投放位置。印有垃圾分類條形碼的生活垃圾如圖3所示。
2)本設計通過設有四個內筒,分別用于存放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同時設有拉環與垃圾箱門,方面內筒的快速替換與清理。同時,在四扇垃圾箱門外側分別寫有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字樣。內筒結構圖如圖4所示,垃圾箱門正視圖如圖5所示。
3)本設計設有太陽能箱蓋,可用于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不僅節約了能源,同時更好的保護了環境。
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結構及具體實施措施
本設計的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在使用過程中,首先將生活垃圾上的垃圾分類條形碼對準自動識別器,待自動識別器識別后,自動識別器屏幕上會顯示垃圾的種類,同時對應內筒上端的指示燈便會發光,使用者可將垃圾投入對應的內筒內。當內筒里面的垃圾推滿時,只需拉動拉環,打開垃圾箱門,即可對內筒進行替換或清理。同時,自動識別器的電能由太陽能箱蓋提供,能夠有效的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結論
本設計研究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涉及到廣大社會,在具體實施時,只需要在原有分類垃圾箱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進,無需作出很大的變動。主要改進如下:在分類垃圾箱上添加自動識別器的同時,呼吁生產商在產品上添加垃圾分類條形碼。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也需要與時俱進,未來,隨著生活垃圾上垃圾分類條形碼的推廣,我們可以制作對應的手機App,方便公民隨時隨地了解生活垃圾的分類。同時也可以在本設計的基礎上添加一個語音播報器,方便視覺障礙的公民也能更好地了解生活垃圾分類。還可以在垃圾箱門上寫上對應種類垃圾的一些常見分類,方便居民對于一些常見的生活垃圾不需掃碼也能準確投放。最后,隨著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未來我們可以應用射頻技術來代替條形碼技術,這樣本設計的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就可以自動識別居民手中的垃圾,而無需人為干預,使用起來將更加方便。本設計的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垃圾箱不僅有助于垃圾分類,同時也有利于綠色低碳消費和資源循環利用,符合科學發展觀。因此,本設計的推廣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薛強,陳朱蕾.生活垃圾管理與處理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張宏艷,王卓然.高校生活垃圾資源化管理的思考[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164-93.
[3]張鐸.自動識別技術產品與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張亦寧,紹興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