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苑竹
摘要:要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要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提倡“做重于說”的作風;要在德育過程中提倡“一點精神”;要針對學生的成長過程,重視德育工作的遞進性,關注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做重于說;一點精神;學生心理
德育工作,是一種育“心”的工作,是塑造人心靈的工作。近幾年來,中央一再重申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它看作是關系國家前途的大事。在具體工作中,如何才能切實加強德育教育,如何才能取得實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簡單分析:
一、要落實德育教育實效,要提倡“做重于說”的作風。
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呢? 我感覺目前從上到下我們的各種宣傳已經相當到位了,但“做”卻相對弱化了。“說”的意義在于要求,在于號召;而“做”的意義在于指引,在于導向。在這里“導向”不僅具有指示方向的含義,而且具有明辨是非、引導和取向的意義,所以它比任何“說”出來的要求和號召更具有重要的教育內涵。
因此要落實德育教育實效,就要提倡“做重于說”的作風。學院近年來大力支持、鼓勵、發展青年志愿者協會,引導學生開展各種社區活動,就是鼓勵學生去“做”,去實踐。事實證明效果是顯著的,通過與一些社區的各種聯誼活動,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服務社會、樂于奉獻的精神。目前青年志愿者人數越來越多,活動越來越深入。開展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讓德育回歸實踐,讓“做”成為德育最重要的老師。
二、要落實德育教育實效,要提倡一點精神。
目前絕大多數學生應該說有理想,但就如何實現人生理想顯的有些茫然。有些學生注重自身才能的發展,對人生價值標準模糊、信仰模糊。一部分學生不愿受規范道德、集體道德的約束,沒有人生追求,沒有奮斗激情,追求享樂的人生。這些現象在我們的校園還是存在的,應當引起我們思想的重視。有些人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為沒有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人生態度影響著一個人對人生課題和人生矛盾的認識,影響著人的人生走向和精神狀態。積極的人生態度能夠催人上進,有助于人生價值的實現。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將學生的精神激勵起來,凝聚起來,從而體現于行動,為我們的祖國作出奉獻,這可以說是我們的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務。 我們制訂的目標,是為了激勵這樣的精神,提出的德育要求,目的也在于此。學院始終堅持在各班定期召開主題班會,就是要培養一點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精神,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培養學生昂揚向上的精神。
正如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中說的“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學生理應有這樣的精神。
三、要落實德育教育實效,必須重視德育工作的遞進性。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講要確立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但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還有待于系統、規范,隨意性和形式主義等諸多因素,嚴重影響了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在德育工作實踐中,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歸納和探索德育工作規律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抓住了規律性的東西,才能使我們的工作做的規范有序,扎實而富有成效。要落實德育教育實效,就要重視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過程的遞進性。
德育工作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別的工作一樣有著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只有按照有關的規律辦事,取得實效才有可能。學生性格興趣不同,德育內容有各不相同的側面,人的認識總是由漸變到突變,呈螺旋形上升的走向,因而德育工作勢必要有不同的層次,忽視了這個問題,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反之如果我們能遵循德育工作遞進性規律,成效會事半功倍。
四、要落實德育教育實效,還要密切關注不同學生心理。
現在社會對人才的質量標準要求越來越高,這一切都給大學生這樣一些特殊群造成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青年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諸多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會直接促使他們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我們也看到身邊一部分學生一進入大學就為自己的人生前途擔憂,心理壓力大;一部分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差,自我調節意識差;一部分學生,由于家庭原因等,性格缺失,不會與他人缺乏溝通,這些新的現象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考驗。他們升入大學,遠離父母,學習環境、學習方法、生活習慣的變化以及語言交流、興趣愛好、性格差異、生活貧困等,使一部分學生容易對生活和前途失掉信心,從而產生消極情緒,凸顯心理異常。
因此我們加強德育教育,就要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專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力量不足的情況下,目前尤其要強調每一個德育工作者要用心學習心理學理論,研究大學生心理動態,將心理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時刻掌握學生各種心理信息。
德育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累進工作,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它的實效如何取決于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