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蓓
摘要:從企業用人角度看,職業院校采用傳統一體化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完全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所以職業院校必須尋求突破,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校內實訓基地實習+工學結合課程”這種新型產教結合模式能有效的解決上述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關鍵詞:職業院校;產教結合;機械加工
一、傳統一體化教學和生產的主要區別
企業總是抱怨,學校培養幾年的學生到了一線后仍然需要二次學習以后才能真正上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職業院校教授的內容與企業最新的技術標準脫節,導致很多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時完全無從下手,反倒成了企業的負擔[1]。以效率為目的企業需要的是會做的工人而不是來學習的學生。以機械加工專業為例,傳統一體化教學和生產主要在以下六個方面存在差異。
1.材料方面
教學:主要使用45號圓鋼,因為切削性能較好。
生產:需根據客戶要求、產品性能要求以及產品使用工作環境等情況使用不同材料,如軟硬鋁、環保銅、不銹鋼、鈦合金、尼龍等切削性能不盡相同的材料。
2.設備方面
教學:滿足實訓教學要求即可,學生學會操作最基本的普通車床和數控車床。
生產:由于需滿足生產要求,對設備的持續工作性能、設備剛性、精度、穩定性要求很高。
3.刀具材料
教學:由于加工材料及設備的限制,基本選用普通硬質合金刀具。
生產:為滿足生產需求和效率,同時使用不同材料的切削,對于刀具的選擇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復雜多樣。
4.工裝夾具
教學:車床類設備主要使用三爪自定心卡盤,銑床類設備主要使用臺虎鉗或分度圓卡盤。
生產:為達到生產效率,工裝夾具根據工件產品要求需自動化,如車床類采用液壓卡盤配軟爪,根據產品輪廓定制夾具;銑床類也是同理。另外生產中要求效率高,工裝夾具設計時要考慮防錯措施,保證工件裝夾零失誤。
5.工藝方面
教學:遵循先粗后細、先內后外、先近后遠、基面先行等原則制定工序并編程,手動編程與自動編程相結合,前一個工序不能影響下一個工序的定位與裝夾。
生產:總體與教學實訓類似,但是生產講究效率,因此在工序和程序編制上要求簡化,減少無用功。生產基本上都為批量加工,大多采用手工編程,可最大程序減少空行程,同時方便找錯。
二、新型產教結合方式的探索
產教結合是利用學校和行業、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以培養適合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性人才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教育模式,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徑[2]。產教結合的基礎是“產”,即必須以真實的產品生產為前提,在這樣的基礎和氛圍中進行專業實踐教學,學生才能學到真本領,教師才能教出真水平。這里的“產”不能是單純的工廠生產,必須與教學緊密結合,其目的是為了“教”,再逐步向“產、學、研”發展[3]。學校真正形成了“產、學、研”的能力,職業學校適應了市場的需要,形成發展能力就落到了實處,做強做優也就有了基礎。
“校內實訓基地實習+工學結合課程”是一種新型的產教結合模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學校必須建立生產實訓基地,對外承接零件加工業務,完全模擬企業的加工車間,學生每次走進去就好像真正進入了企業的工作環境,心理上會格外重視。在教學的時候指導老師選擇實訓基地正在加工某種零件為工作對象開展由易到難的三個實訓項目,循序漸進,以訓練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及綜合職業能力。
1.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的實訓在實習基地進行,完全模擬企業頂崗實習。指導教師先選定實訓基地正在加工的某一零件為典型,帶領學生全程參與其各個生產環節,學習如何制定機械加工工藝,如何編制程序,夾具為何設計各個夾具等。教師在這個項目中起關鍵作業,占絕對主導地位。第一階段主要讓學生現場體驗各個工作崗位,經歷一個產品完整的工藝過程,學習工藝制訂規范、產品加工規范、車間生產現場管理規范等。零件加工完成以后,教師必須親自檢測,以此保證產品質量。
此類頂崗實習培養的不是一名操作工,而是一名能解決車間各項生產工藝問題的車間工程師。在培養方式上,也是完全按照企業的用人標準去實施,做到學生從學校到企業零脫節。相比較某些職業院校實習實訓永遠加工一種零件的做法有質的飛躍。
2.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學生在完成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進行的。選用的典型零件與第一階段有著類似工藝,同時具備一定的測繪難度、工藝編制難度、加工實施難度。這個階段主體是學生,老師只是起輔助指導作用。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工藝方案和檢驗方案,進行工裝制作和零件加工試制等,方案完成后與標準方案進行分析比較后改進提高。
這個階段相比較第一階段的埋頭苦干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師的引導,學生要將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工作方法與實際應用環境結合在一起,學會主動學習,更要學會反思總結,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提高自身能力,達到企業用人標準。
2.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設計成工學結合的拓展項目,給校內實訓基地設計開發新產品。所有產品都沒有標準的工藝方案,完全讓學生根據現有的理論知識和之前兩個階段所積累的經驗自我研究開發。整個流程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創造性。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需要逐步完成工藝方案設計、檢驗方案策劃、工裝制作、零件加工試制等。這個階段適用于理論基礎知識踏實、動手能力較強學生,并不要求所有人參與。
上述三個階段,學生都是在本校的實訓車間里進行,同時也是在符合企業生產實際的工作環境中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真正實現產教結合。
三、總結
“校內實訓基地實習+工學結合課程”這種產教結合模式能有效的避免一體化教學和企業生產之間存在的差異,同時整個教學過程不再以書本為綱,而是采用職業能力遞進組織教學,通過項目訓練帶動能力訓練,使理論與實踐統一到“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上。最重要的是,這三個階段正好與“產、學、研”一一對應,適應市場需求,在學生能力得到全面鍛煉的同時提高了職業院校的綜合競爭能力,可謂雙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明川.我國職業教育頂崗實習存在的問題及保障措施[J].職業時空, 2015,11(2):9-12
[2]李建求.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1,22(31):17 -20
[3]韋方方.淺析職校“產教結合”的教育模式.《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9):12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