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
摘 要:中國的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就告訴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把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會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當今素質教育的需要。對于這一嶄新的教學理念,愈來愈多的教育同行們已形成共識,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已被教育界所關注、重視。
關鍵詞:教學內容;必要性;層次
注意學法指導的階段性、層次性,有待于加緊研討與探索。系統論認為:在教學中要十分講究課堂教學的層次和張馳節奏,盡量使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知識、經驗建立合理的實質的聯系,盡量使課與課之間建立精當的序列關系。所以,把握小學學法指導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學語文學法指導中如何注意學法指導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呢?下面筆者根據自身教學談幾點建議。
一、教學內容具有階段性,學法指導也應具有層次性
整個小學語文教材由于各冊教學內容的不同,其訓練重點也有不同,這就構成了教學內容的階段性。因此對于各個年級(低、中、髙)的學法指導不應該是一個模式,而應該各有側重。二年級從加強詞句訓練為重點出發,導讀思考一般步驟為:初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一件什么事;再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給課文編上節碼;細讀課文,想一想一段中每句寫什么。三年級導學題一般為:審題、看題目,想一想是寫人還是寫事的;看課題想想會寫什么;初讀課文,邊讀邊正音,想一想課文寫一件什么事,重點在第幾節(或哪幾節);再讀課文,思考哪幾節是圍繞同一個意思來寫的;細讀課文,分析重點段是按幾層(幾方面)來寫的。髙年級導學思考層次更髙:審題,抓題分析,捕捉重點詞,從題眼看中心;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生字新詞,質疑解難;再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段落;細讀課文,讀議重點段,品味詞句,欣賞評價;最后概括中心,整體理解。就是在一個年級教學中學法的展示也有層次性。如一年級識字教學,首先安排拼音識字,其次是看圖學詞學句,然后是課文。這樣,三種課型學法的展現就不同:“拼音識字”可提出,“讀拼音,看圖畫,按筆順,記字形”;“看圖學詞學句”可提出,“看看圖,拼拼音,看清結構記字形,以照圖畫學詞句,標點符號要看清”;課文可提出,“看清拼音讀準字音,看清結構記住字形,聯系句子劃出詞語”。顯然,后一種的學習層次要高于前二種。
二、教學方法具有階段性,學法指導也應具有層次性
教學必須由淺人深,循序漸進,才能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所以,教學方法的實施,必須分階段進行。學法指導的“教法——學法——用法”,其實就體現了不同層次的教學方法和步驟,反映了不同層次的教學水平。教法,就是指記憶水平的教學。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明顯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如詞素分析法,教師講解“俯視”指點:“俯”是“低下”的意思,“視”指“看”,合起來是 “低下頭看”的意思。這是一種先分析詞素的義,再合并成整個詞語的義。教師講清解詞法,學生就可學到解詞的方法。學生,即在學生悟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自己去學習方法。仍以解詞法為例,學生認識了詞索分析法,找關鍵字法、語言環境理解法、反義解詞法等方法以后,若遇到詞語不知應用什么方法來解釋,這時教師還應該作指點,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熟練。如“隨遇而安”這個詞語,可讓學生用詞素分析法分析“隨”“遇”“安”的義,對“而”這個虛詞,教師可作必要的解釋。又如,對“垂頭喪氣”―詞,學生不難理解,但如果從語境中分析,其義就更淸楚:愛爾莎耷拉著腦袋,一聲不響垂頭喪氣地躺在地上。上述句子就是垂頭喪氣的具體說明。教師可以通過兩種解詞法讓學生比較,使學生知道后一種方法更好。用法,即應用水平上的反映,就是學生把學得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在—定范圍中應用。閱讀教學中的段意概括,同樣也可采用“教法一一學法一一用法”的層次來指導學習,如,有中心句作為段意的,教師可以先點出哪一句是中心句,并說明為什么可以用這一句作為段意。這是教方法。當學生知道了這種方法以后,教師出示類似的結構,讓學生找中心句,并講講理由,必要時教師解釋,這是學法。當學生掌握了中心句作段意的方法后,引導他們圍繞一個中心句寫一段話,即成為用法。這樣的三個階段體現了學法指導的三個層次。
三、學生認識具有差異性,學法指導也應具有層次性
在不同的年級中,學生的認識差異比較明顯。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智力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因此在學習同一內容、同一知識時,學生所作出的反映也會不同。如,在識字教學分析“校”的字形時,學生記字的方法就不同。一生說:“校,木字旁,右邊點橫頭,父字底”(這個學生從學過的偏旁、部件作分析)。一生說:“校,木字旁,六叉(X)底邊”(這 個學生把X,用X的形近來聯想)。一生說“校,木字旁,交字邊”。師問:“交,沒有學過,你是怎樣認識的? ”那個學生說:“星期天,爸爸帶我到街上去,他指著牌子上這個交字說,這是五金交電公司的交”。由此可見,前兩個學生的識字只停 留在部件組合上,而第三個學生的識字已達到獨體字加偏旁的識字能力。三種記憶方法反映了學生的認識領域的差異性,表現出兩個不同層次的識字水平。學法指導并不一味要求教學的是同步性,而是允許學生針對實際采用異步學習,使強智學生可以學快一些,深一些,弱智學生可以學得慢一些,淺一些。但要做到下要保底,達到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上不封頂,允許超過大綱規定的要求。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因勢利導,通過幾種學法的比較,篩選出其中最優的學 法。
總之,以上三個方面說明,學法指導必須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因為學法指導是一門系統科學,決不能零打碎敲,而應該從有序原理出發,要求教師按照教材、學生的實際,制定各個年級(段)的教學目標,分階段按不同層次有計劃地進行學法的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