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防
把學生放在“心”上,讓課堂回歸理性——這是楊文勝老師《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給我留下的印象。楊老師用自己獨到的理解、扎實的功底演繹了一節大氣、開放、簡約并且有味道、有挑戰的數學課,著實令人嘆服。這節課的精彩,主要源自它的理性回歸,回歸數學本原,回歸兒童立場,回歸教學本質。
一、回歸數學本源:抓數學之“根”
對于《用數對確定位置》這節課,教師常常會過度關注“是什么”的教學,即對數對的認識與應用,而對于“為什么”,即對規則統一的必要性和重要價值的體會則關注較少。在楊老師的課上,他從“規則建立”的意義和價值這一角度入手,讓學生深深體會了一次“為什么”。課始,教師出示班級學生座位圖并提問“這是班級的教室場景圖,想知道班長在哪里嗎?”順勢出示:班長的位置在第2排第5個。學生開始按照自己的理解與經驗尋找,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自己的答案和采用的方法。結果出現了四種不同的答案,制造了強烈的認知沖突——“為什么同一個位置,大家卻找到了不同的人?”教師順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原因,然后追問:“每個人都有自己找班長的方法,但班長只有一個啊,那該怎么辦呢?”在“找班長”的過程中,一步步讓學生體會“統一規則”的重要意義,牢牢地抓住了“規則”教學之根。
二、回歸兒童立場:走兒童之“心”
課堂上,把握兒童的已有經驗、知識儲備和心理期待是展開有效教學的前提。楊老師立足兒童實際,尊重兒童心理,精心設計了一個個極具挑戰性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親身體驗,去經歷、反思、表達,從而使數學學習自然走進兒童之“心”。為了幫助學生學習“規則”,感受規則的重要性,他設計了“找班長”活動。告訴學生班長在第2排第5個,讓學生去找班長到底在哪里。這一活動至少有三大功能:一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活動積極性,二是全面呈現學生對“確定位置”的認知起點,三是引發多種結果,感受統一規則的重要意義,真可謂“一箭三雕”。為了引導學生經歷數對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數對的意義和作用,楊老師設計了“限時記位置”和“創編數對”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經歷“自主體驗—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總結反思”的完整過程。
三、回歸教學本質:筑教學之“魂”
教學的本質是“學教合一”。在大力關注核心素養的今天,如何讓學生在有意義的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這對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必須回歸教學本質,從“學”的視角來設計“教”。在學生自學完“行”和“列”的知識之后,楊老師及時將學生引向對數對的建立與認識,即限時用第幾列第幾行的方法記錄1—8號學生的位置。這樣的活動制造了不小的沖突——“大家都會記錄卻沒記完,是什么原因呢?”引發了學生簡潔記錄與表達的強烈需求,為數對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完全成了數對的探索者與發現者,他們不僅完整經歷了數對的認識、理解與表達過程,更深切體會到了數對的優勢和特點。此外,楊老師設計的“根據數對找位置”“用數對表示自己在現場的位置”以及習題創編后的巧妙運用等活動,處處體現著“學為中心”課堂的建構,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連元街小學副校長,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