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英
教學需要創新。對于這節課,張老師引用莊子的話“始生之物,其形必丑”,他寧可要粗糙的原創,也不要精致的模仿。本節課有三處原創性的思考和設計:
一、情境呼應,學以致用
課始,從學生讀《三字經》引入,拋出問題“三字經全文有多少個字”,學生主動搜尋已有條件,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后教師給出百度后三字經字數的結果:1145個字,引導學生進行質疑,順理成章地引出對“3的倍數的特征”的研究。課尾,再次給出百度出的各種版本《三字經》的字數,用今天所學的3的倍數的特征進行判斷,學以致用。《三字經》的情境前后呼應,既富有生活味又有數學味,真實而自然。
二、聽音辨數,巧妙定向
《3的倍數的特征》一課,教材上安排了兩次撥珠,兩次求珠的個數,目標指向太強,有些生硬。張老師則設計了一個令人充滿無限好奇的游戲:學生撥課件上的計數器,教師聽音判斷這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因為好奇,學生急于知道原委,于是張老師說:當老師一猜一個準的時候,就不是猜了。這里有什么玄機呢?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張老師如何判斷的?學生通過討論給出結論:老師是聽聲音的;張老師不看計數器,說明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和這個數具體是多少沒有直接的關系。接下來,張老師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老師究竟能聽出什么呢?學生紛紛回答:聽出響了幾下,聽出計數器上一共有幾顆珠子。師再問:你認為計數器上有幾顆珠子時這個數是3的倍數?這些數和3有什么關系?從而提出3的倍數特征的二次猜想。
三、兩次猜想,著眼“推理”
這節課還做到了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的結合。合情推理體現在兩次猜想上,第一次是學生根據2、5的倍數的特征猜想3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是3、6、9,通過舉例驗證,學生很快推翻了這個猜想,這是一種通過類比提出的猜想。然后在聽音辨數環節,學生通過對“老師能聽出什么”的討論,聚焦于珠子的個數,提出第二次猜想“計數器上所有珠子的總數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然后教師發問:我們的游戲是在計數器中完成的,如果沒有計數器,你會怎么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從而聚焦到“一個數所有數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完善了第二次猜想,這次猜想是用歸納的方法得出的。接著是再驗證,學生分別舉出了多個例子,先計算所有數位上數的和,預判是不是3的倍數,再用計數器驗證。在大家都沒有舉出反例時,張老師又問:到底是沒有反例還是我們沒有找到反例呢?你有疑慮嗎?顯示出科學求真的態度。
通過猜想驗證得到3的倍數的特征,這是合情推理的方法。結論出來后,張老師試圖用演繹推理的方法來對結論進行解釋說理,把12拆成9+1+2,34拆成9+9+9+3+4,9是3的倍數,9+9+9也肯定是3的倍數,要看12是否3的倍數,就只要看1+2的和,要看34是否3的倍數,也只要看3+4的和,這一算理的解釋,雖然學生理解起來有點困難,但教師這樣設計,可以看出張老師的苦心。當然如果能借助小棒圖進行直觀演示,解釋算理,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張老師精心思考、智慧生成的“初生之物”,聽來看來都覺不丑,而是很美,值得回味、借鑒。■
(作者系江蘇省宜興市陽羨小學校長,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