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摘要:古典主義早期歌劇的發展,喜歌劇的誕生和正歌劇的改革,以及古典主義早期歌劇特點與歷史意義。
關鍵詞:喜歌劇;正歌劇;改革
古典主義指運用古典的風格和原則創作的文學藝術作品。在音樂史上,從大約1730年到1815年稱為古典主義時期。海頓和莫扎特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古典主義藝術,它以恢復希臘和羅馬的古典藝術為目的,放眼于追求客觀的美,而它的音樂風格則以主調織體為主。呈現出三種音樂風格,洛可可風格、華麗風格、善感風格。
前古典主義在歌劇上的發展,主要包括喜歌劇的誕生和正歌劇的改革。喜歌劇是十八世紀20-30年代,在意大利誕生,后傳至法、英、德等歐洲各國的帶有輕松喜劇風格的新型歌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國家喜歌劇方面各自特征的表現,可以看到喜歌劇最初發展的狀況。(1)意大利喜歌劇原是正歌劇中的幕間劇①,后成為一種新的體裁。1783年《女仆做夫人》②的上演,標志著喜歌劇的興起,此劇體現了意大利喜歌劇的特征:歌劇所采用的形式基本上是詠嘆調和白話的宣敘調,作品是主調和聲風格,織體透明結構緊湊,富于生活氣息。意大利喜歌劇普遍流行于歐洲推動了法德喜歌劇的發展。(2)法國喜歌劇一方面由本國一種集說、演、唱于一身的小型音樂喜劇——集市劇發展而成;另一方面則受到了意大利喜歌劇的影響。法國喜歌劇在音樂上用直接的白話代替宣敘調,音樂以新創作為主,重視重唱和樂隊的作用,強調感情表達和音樂描繪。此外英國的民謠劇和德國的歌唱劇都是新興的喜歌劇形式,與意大利和法國的有很多共同點。喜歌劇主要關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小故事,唱詞使用各國的民族語言,短小精煉音樂上多用民間曲調。為歌劇注入新的血液,集中體現世俗化的特點,詼諧有趣,呼吁啟蒙運動“平等自由”,預示了百年后歐洲各國音樂強調的民族性內涵和人文關懷。
正歌劇是16世紀末產生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種藝術形式,一直到18世紀中葉,意大利歌劇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歌劇中音樂的發展過于戲劇的發展,詠嘆調作為意大利歌劇的唯一重要的音樂組成部分被泛濫的創作,歌劇中偶爾有二重唱和一些較大重唱,簡單的合唱很少見,這種歌劇創作違背了當時啟蒙思想要求的“自然”、“樸實”的音樂形式。1762年,格魯克同詩人卡爾扎比吉在維也納上演了《奧菲歐與猶麗狄茜》,意味著格魯克開始了他進行歌劇改革的嘗試。隨后,他又創作了《阿爾切斯特》和《帕里德和艾琳娜》,被稱為“歌劇改革標志性的宣言書”。 格魯克對傳統歌劇進行了四個層面的改革:
一是強化了序曲的表現意義,格魯克歌劇序曲很好地運用交響性的寫法,概括主要的音樂形象和預示將要展示的劇情,與歌劇的戲劇性融為一體。二是注重詠嘆調③和宣敘調④與劇情緊密結合。格魯克認為,歌劇的旋律應該純樸、高貴,著眼語言意義的姿態和宣講。三是提高了合唱與管弦樂的表現地位。格魯克主張,合唱在歌劇中應有其獨特的表現力,而不是獨唱音樂的附庸。四是注重多種元素的整體運用來烘托劇情。格魯克主張,歌劇中的一切表現手段都不能脫離戲劇的整體需要而存在。他的改革對之后歌劇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使歌劇獲得了新生,對藝術審美思想有積極貢獻,對后世歌劇創作影響深遠。
古典時期的歌劇,經過改革重新煥發生機,并找到一條更合適的路,其中意大利喜歌劇的誕生極大地豐富了歌劇的類型。在古典主義時期,歌劇追求自然,反對過分華彩,也預示了浪漫主義的歌劇的因素,更加追求真實現實的生活題材和更具個性的音樂語言。
參考文獻:
[1]《西方音樂通史》
[2]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The New Gron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No.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4]JohnEliotGardiner.格魯克:阿爾西斯特[M].(Gluck:Alceste)vonOtter,EBSO1776年巴黎版PHILIPS.
注釋:
①幕間劇:是在十六世紀喜劇幕間演出的音樂作品。
②《女仆的夫人》是意大利作曲家佩爾格萊西創作的幕間劇。最初是他的正歌劇《高傲的囚徒》中的幕間劇。情節來自日常生活,角色較少。
③詠嘆調:是一種配有伴奏的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以優美的旋律表現出演唱者感情的獨唱曲
④宣敘調: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等大型聲樂中類似朗誦的曲調叫“宣敘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