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樂
摘要:博物館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份特別的神秘感,中國近年來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為文化產業奠基了雄厚的發展基礎,中國的博物館也因此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私立或公立,博物館拔地而起,不僅為城市帶來了氣派考究的新地標,也為普通人帶來了更多與珍貴文化遺產親密接觸的機會。人們在觀賞文物或者文化遺產時,也會注重博物館的陳列和設計。獨特的陳列展示空間設計能夠體現這個博物館的獨到之處,并且更能吸引觀賞者。文章著重對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的一些博物館的陳列進行分析。
關鍵詞:博物館;陳列展示;藝術
引言:一是當代消費社會背景造成博物館展示空間形式的巨大變化。二是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空間形式同時產生強調突出、弱化消隱趨勢,表現出極大差異與多元、三是復雜性研究與當代建筑空間形式創作的關系日益密切。在消費文化、社會背景的沖擊之下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空間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表現出極大的多元與差異,同時當代建筑學開始頻繁地探討空間形式“復雜性”、試圖尋找“復雜性空間”范式。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這些差異化的多元形式中已經現了復雜性形式,如果出現了這些復雜性形式特征是什么,具體如何表現。這些思考促成了這篇論文的產生。
1展示空間設計的概述
在分析展示空間之前,我們首先要對“空間”的概念進行一個分析。關于空間,前人多有定義,本文僅從建筑空間及空間的效用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建筑上的空間是與建筑中的實體概念相對的“空的部分”。建筑理論家BRUNOZEVI先生曾經說過:“凡是經過人去圍定或限定的一個空的部分,即成為一個包圍起來的空間。”[這說明空間的概念具有相對和絕對的兩重性。空間及其圍護物之間這種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也就是所謂的虛實關系。對于空間的效用,早在中國春秋時期,人們就已有了深刻的認識。由此可以得知,空間的效用與建筑實體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要想充分實現空間的效用就必須同時考慮建筑空間的容積和建筑空間的形態。
2博物館內部空間展示設計的原則
博物館是人們學習書海知識,人們在博物館中不會長時間地停留在一處,更多情況下,人們會隨著博物館內部的設計路線進行參觀,人群整體呈現出的是極強的流動性特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從參觀路線的布局上,為參觀者提供一條較為清晰的參觀展示路線,這一點也是博物館內部空間展示設計中,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圈。第一,博物館內部空間要體現出相互之間的聯系,還要展現出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這也是博物館內部空間兩重性的具體體現。第二,博物館內部空間展示設計要體現出展示區域的時間性特征,意思就是要在設計時,強化個區域之間的邏輯順序,使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能夠隨著設計者的設計思維對博物館內部所展示的內容有一個較為全面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另外,參觀者在參觀的過程中,也消耗了自身的時間,這種雙重時間要原則。第三,博物館空間展示設計要為參觀者營造出虛擬的空間流動感。參觀者在博物館中參觀,仿佛置身于書海世界當中,使參觀者暫時性地脫離了自身所處的生活空間,結合現代化的高科技手段,為參觀者營造出真實的空間效果,使參觀者覺得自己己經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3空間設計的不同方法
3.1博物館展示空間中的符號。博物館展示空間中的意境本身是無形的,只有借助具體可感的物質形式才能表達出來,這些具體的物質形式可視作個別符號,它們共同作用才能構成展示空間的整體符號,營造出意境。這些個別符號包括展廳內的文字、聲音、材料、采光和照明、藝術裝置、圖形、顏色甚至動作,它們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質載體,是信息表達和傳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觀眾需要借助這些符號來理解展品、體驗展覽,以及體會其背后更深的含義。如果展示空間中的對象符號轉化脫離了普通大眾的理解范圍,搞小眾化、精英化,那么它必定會喪失大部分觀眾,失去普遍價值;另一方面,如果展示空間里的對象符號轉化、盲目迎合大眾口味,則又失去了它的獨特個性,千篇一律,觀眾無法提起參觀興趣。
3.2表皮變化與空間突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長見到的展示空間,一般都是比較規整的,方方正正的空間,空間內部與外部完全分離,沒有一點聯系,但隨著設計理念的提升,人們對那些冰冷的方盒子產生了厭惡感覺,一些有創意和內涵的空間也隨之產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舊館顯然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追求,對新館的籌劃與建造已經成為必然。建筑設計由美國王弄極建筑事務所,以及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聯合承擔完成。整個建筑創意獨特、造型新穎,通過對建筑表皮進行大膽的突破,使用玻璃與鋼結構的完美結合體現了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3展示空間中的光。提到光,人們總是會聯想起各種照明燈具。目前國內大多數展示空間是黑暗的封閉的,沒有自然光線的,全部采用照明燈具來采光照明。光照環境即浪費常規能源不夠環保,完全人工的光照環境也很難令參觀者習惑覺心理舒適,不愿意長時間逗留,直接影響展示空間設計信息的傳遞效率和效果。其實特別需要保護的文物類展覽除外,大部分的展示空間都可以使用自然采光來營造空間光環境,增加人們在展示空間中的舒適度,在保證展品安全展示的同時,又能兼顧參觀者的心理需求。許多展品在日光環境中下才能完全真實的表現,不直接陽光照射,以防紫外線對其造成傷害,所以大多數展館提供柔和自然的照明配置。
結語:目前,世界博物館建筑的建設處于空前繁榮的時期,新建和改建的博物館遍及全世界。尤其在一些發達國家,新博物館的建設速度更快,博物館的類型更加多樣,博物館的功能也趨于復合,現代博物館已經進入了多元化發展時期。在今后的發展中,博物館各方面的設計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城市意象》.(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2]《艾默里·文森特設計圖集》.(美)艾默里?文森特著;楊曉梅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
[3]《環境心理學》.徐磊青著.——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4]《環境視覺導識設計》.王藝湘著.——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5]《建筑標識設計》.王蔚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6]《導向標識系統設計》.向帆著.——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
[7]《人間·空間·時間——城市形象系統設計研究》.成朝暉著.——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8]《環境心理學》.林玉蓮,胡正凡著;成寒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9]《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美)珍妮特·馬斯丁著;陳穎雋,錢春霞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10]《導向系統設計》.(德)安德烈亞斯·于貝勒著;高毅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11]《設計心理學》.(美)唐納德·A·諾曼著;梅瓊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2]《普通實用性設計》.(英)塞爾溫·戈德史密斯著;董強郝曉賽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
[13]《設計中的設計》.(日)原研哉著;朱鍔譯.——北京: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