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一、案情簡介
王某曾被李某毆打,為報復李某,2012年8月1日晚,王某邀約劉某、陳某、杜某共謀傷害李某,并駕車攜帶刀具來到李某經常打麻將的麻將館,由劉某駕車在路邊接應,王某、杜某、陳某進入麻將館找到李某,杜某、陳某對李某拳打腳踢,致其腿部、背部多處受傷,王某持刀將李某的手臂砍傷,后王某、陳某、杜某跑出來后,搭乘劉某駕駛的車輛離開現場。經鑒定,李某手臂所受損傷屬輕傷。
二、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王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一人輕傷,其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李某的輕傷后果不是杜某、陳某造成的,根據“誰致傷誰負責”的原則,在分清直接致傷人的情況下,輕傷案件只追究直接致傷者的刑事責任,故杜某、陳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劉某沒有對李某實施傷害行為,故其行為也不構成犯罪。
第二種意見:王某、劉某、陳某、杜某共謀故意傷害李某身體,共同故意傷害李某,致李某輕傷,該四人的行為均構成故意傷害罪。
三、評析意見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本案王某、劉某、陳某、杜某屬于共同犯罪,“部分實行全體責任”是共同故意犯罪的追責原則,“誰致傷誰負責”的原則不能適用于共同故意輕傷案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它的成立條件是:主體上,必須是兩個以上達到了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客觀方面上,必須是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犯罪行為。共同犯罪行為是指各行為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并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有機的犯罪活動整體。共同犯罪行為的分工,不影響共同犯罪的成立,只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大小。主觀方面上,共同犯罪人需要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行為人通過意思的傳遞、反饋而形成的,明知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實施犯罪,并且明知共同犯罪的行為會發生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希望或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這三者必須同時具備才成立共同犯罪。
本案中,王某、劉某、陳某、杜某均具備完全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該四人事前共謀傷害李某,四人都明知攜帶刀具去麻將館是為了報復李某,主觀上都有傷害李某身體的共同故意,并且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整個共同傷害行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客觀上王某實施了持刀砍傷李某手臂的行為,陳某、杜某對李某實施了拳打腳踢的行為,劉某實施了接應逃跑的行為,最終造成李某輕傷的后果。該四人的行為符合上述共同犯罪的三個條件,屬于共同犯罪,都應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在分清直接致傷人的情況下,輕傷案件只追究直接致傷者的刑事責任。這種“誰致傷誰負責”的原則并不是在任何情況都可以適用。比如,對于多人參與的輕傷案件,確實不能查清具體哪個行為人致傷,但確有證據證明行為人都實施了傷害行為的,應以共同犯罪論處,而不適用“誰致傷誰負責”的原則。對于能夠查清具體致傷行為人的,也不是直接適用“誰致傷誰負責”的原則,而是必須排除各行為人有共同傷害故意,只有在各行為人沒有共同傷害的故意而對同一被害人實施了傷害行為的情況下,才適用“誰致傷誰負責的原則”。
故,對于多人臨時起意,事先沒有共謀而對同一被害人實施傷害行為,致被害人輕傷的,對能分清直接致傷者的,應以故意傷害罪追究直接致傷者的刑事責任,這也與罪責刑原則相適應。但對于事先通謀的故意輕傷案件,不能采用“誰致傷誰負責”的原則來處理,否則就與刑法規定的共同犯罪相違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