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期,出自挪威學者的《族群與邊界》開辟了族群研究的新領域,書的編者及序言作者弗雷德里克·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族邊理論”。從社會學意義出發,族邊理論提供了這樣的啟示:無論是學術概念還是組織互動,不是非此即彼的隔離,社會邊界的維持存在著以差異和演化為本質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族群邊界;族群認同;文化差異;邊界維持
一、內容概述與著名序言
(一)七篇族群論文概述
哈拉爾德·埃德黑姆的《當族群身份成為社會污名》是基于挪威北部西芬馬克峽灣與水道挪威人和海岸拉普人(薩米人)雜居區的田野研究,拉普人在挪威主體民族推動“挪威化”的政治過程中遭到污名化,不得不做“社會適應”。貢納爾·哈蘭的《民族過程中的經濟決定因素》描述分析西部蘇丹富爾人和巴加拉人這兩個具有生態互補性的族群之間的邊界維持過程,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中,他們的族群身份的確已經發生了轉換。簡·彼得·布洛姆的《族群與文化的分化》研究了挪威南部的山地和低地農民的族群關系,認為族群的邊界并非形式上的文化差異,而是這些文化差異由更根本層面的差異所決定,即整體身份的互補性及其固化??枴ぐ@锟恕た伺摹斗只c融合:埃塞俄比亞南部的族群關系面面觀》運用民族志材料呈現埃塞俄比亞南部圍繞阿爾西人的族際關系,文中闡釋了廣泛的多種族群類型、邊界維持機制和族際關系策略,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僅僅以文化解釋族群的有限性。亨利·西弗茨《墨西哥南部的族群穩定與邊界動態》,討論了墨西哥南部恰帕斯高地一個典型的“多族群社會”中在生活領域尤其是商業領域的融合和邊界問題,展示的是一個拒絕族群身份變遷的案例。弗雷德里克·巴特的《帕坦人的認同與維持》關注的是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毗連地區生活的一群龐大且不斷擴張的、沒有集中化、存在持續裂變或復制的帕坦族群,作者認為,表面上是可以通過文化特征來區分的,但從這些內部和外部差異的具體實際上來看,族群認同通過公共行為而維持著穩定的邊界??枴ひ廖骺凭S齊的《老撾境內的鄰居們》通過民族志材料分析認為,生態及語言都可能沒那么重要,政治目的、行為與最終結構形成了族群彼此的邊界。綜合來看,各篇田野研究論文雖基于廣泛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闡釋了不同的族群性及族群間關系特點,但它們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了族群邊界的生產和維持的互動過程。
(二)“族邊理論”:巴特序言
序言是巴特的是族群邊界研究的理論性升華,抽象層次高于全書其他具體研究文章。 這篇序言被當時的國際人類學界認為是在族群研究方面提出了開創性、奠基性的重要觀點,并開啟了人類學關于族群、族群性、族群認同、族群邊界等問題的廣泛討論,其深遠影響力延續至今。全文開篇即反對以文化差異和獨立性為重心的傳統人類學研究,指出各種具體族群差異在社會互動與涵化中持續存在的特殊點,強調將注意力從文化或歷史邊界轉到社會邊界上來;隨后從概念、方法、理論、區別、變遷、相關因素等方面進一步論證族邊理論。
在一般方法上,巴特提示要基于現實材料做重新思考,關注社會互動特征,從而使族群概念及闡釋具備了社會學研究的意義與轉向。同時,具體的研究方法則是一種“生成性視角”(generative viewpoint),旨在探究族群生產和維持的動態過程,并因此把觀察的焦點從族群內部或本身轉移到族群間的界限上。在族群概念的理論闡述中,巴特明確反對以往人類學著作通常的“理想型”界定,“公式”的存在阻礙我們對現象及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巴特倡導一種變化的新視角以求突破這種局限,進而從兩大方面闡釋“族群”涵義,其一是作為文化單位,其二是作為組織類型。在第一方面,巴特不主張把文化特征當做原因或標準,以此去界定和區分族群,而應將其看作是指向或結果。顯性文化形式是變化多樣的,而且不必然由其背后的生態所一一決定。
二、延伸探討:非此即彼和研究關系
(一)族群:客觀的文化單位和主觀的組織建構
族群概念最早使用于20世紀30年代,隨后學術界出現了很多闡釋,但由于所基于的理論不同,各族群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不盡相同。有學者將目前涉及族群概念界定的理論概括為三大類,即原生主義、建構主義及這兩種族群理論的折中。[2]雖然不少評論認為巴特關于族群的組織性界定更傾向于主觀建構一類,但他實際上并沒有拋棄族群現象所攜的客觀要素,即文化特征叢以及在歷史維度上的累積或變遷。相反,他也十分注重在族群身份變化和族群邊界維持時,基于認同與否的二分機制,互動關系中的具體文化特征表達各不相同的。在本書出版25年后(90年代)的一篇回顧檢閱性的文章里,巴特也再次首先提出了現代視角下的“文化”問題,并繼續強調稱文化中的全球經驗性差異是連續的,并非被分割成獨立體,而在族群組織過程中,文化差異在具體情境中是可變通和適應性的某種核心的族群表征建立起或維持著邊界。
(二)認同:從個體到族群再到國家
族邊理論所圍繞的核心為“認同”。但作為一種個體主觀狀態的心理學判定則沒有意義,只有將自我劃歸為某一群體的過程考察才能夠理解族群歸屬感或族群認同,這一過程的結果是自我與內群體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增強,與外群體的相異性得到了放大。族群的認同是需要通過一系列要素表征出來,其中文化和歷史要素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包括語言、宗教界、習俗等等,這些要素在更廣的橫向范圍內可以使個體與社會組織單位聯系起來;而從族群成員個體角度出發,族群認同在主觀情感的縱向層次上包含自我認同、群體歸屬感、社會事務卷入等。這種橫向和縱向的發展使我們的關注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問題。
(三)矛盾:國家同一化擴張與文化多樣性生成
族群研究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現實社會中總是存在著大量的“差異歧視”現象?,F代民族國家背景下,國家的權力和力量越來越強大,配置資源和社會調控越來越繁多且深入,然而種族、民族及相互間的沖突沒有消亡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于是有一個似乎是悖論的問題就要被提出來,為什么旨在實現民主、自由、平等的國家反而會被民族主義所綁架或者被民族矛盾所困擾。要想更深地理解這個問題,須回到現代民族的“前身”,即族群關系與邊界的討論。參照巴特關于族群邊界理論的有關闡釋,文化差異在人類社會中是恒久且廣泛存在的,工業化、全球化雖然在物質層面實現了高度同化,但似乎也無法徹底抹平人類在生物進化譜系上自然生長的異質性。在這種根本異質性的基礎上,對于無論是個體還是各種規模由小到大的組織來說,客觀互動與主觀認同都在所難免,邊界的生發與維持也是必然。如果我們把這個客觀前提簡論為“多樣性需求”的話,它就與一切旨在同一化的力量形成對抗。如同族群邊界維持所依賴的表征因素因具體情境而各不相同或發生變遷一樣,對抗的表征因素也會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表現型差異,烈度輕的如移民或投反對票,烈度強的如恐怖襲擊或戰爭等,但其核心則是“認同”的反力——“辯異”甚至“排異”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弗里德里克·巴特.族群與邊界[J].高崇譯.《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1999, (1) :21-32.
作者簡介:張琪(1984-),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社會學、環境社會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