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大約兩億,位居全球首位。預計2050年前后,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近5億人,達到21世紀的峰值。養老成為現在乃至今后很長時間內的重要問題。
華南理工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大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九成以上的受訪老人目前都住在家里,與配偶或子女一起生活。其中,92%的老人更愿意與配偶同住,超過八成老人表示不喜歡目前市面上的養老機構,主要擔心的是養老環境和服務水平,選擇家中養老比較安心。這與另一項報告的結果相吻合:我國老年人養老形式較為傳統,一般都會選擇居家養老,只有不到1%的老年人選擇專業機構養老。
通過研究有關養老機構的學術文章、報告和已有的社會調查發現,公眾對養老機構的負面印象為:飲食衛生差、服務差、環境差、收費高、設施配備單一、一床難求、遠離家人、虐待、孤獨、醫療水平低、安全隱患大等。報告指出,高齡人口身體機能衰退,不僅需要長期看護和照料服務,也需要心理輔導和精神慰藉。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的一項調研報告顯示,受訪養老機構床均建筑面積基本都能達到25平方米的標準水平,因此入住老人對居住環境滿意率達80.8%,但對服務態度、收費價格、照料護理的滿意率依次下降為68.6%、64.1%和61%。有26.1%的老人希望在養老機構內設置衛生所,并納入醫保定點管理;23.7%的老人希望養老機構能夠多聘請專職醫生和護士,提高老人就醫質量;還有29.3%的老人希望改善飲食質量。可見,社會上多數養老機構并不能讓老人們安心、無憂地入住。
現有的養老院為何不能博得老人“歡心”?民政部培訓中心副教授、清華大學博士后趙曉芳指出,在剖析原因之前,先要區分養老機構的性質、規模、檔次等。不同養老機構的入住老人訴求差異很大,不能一概而論。“我曾調研過某家高端養老院,老人對于醫療服務和管理層的不滿意現象比較突出?!壁w曉芳說,入住高端養老機構的老人大都學歷高、經濟條件好,更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而如今不少新建養老院有大筆資金投入,硬件設施完備,但管理人員素質、服務流程、人文關懷等差得遠。
民政部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說,很多養老機構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思維模式中,硬件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服務質量、收費標準等軟件水平難以達到入住老人的期望,標準化和規范化問題亟待解決。
一些低端的養老院,則面臨軟硬件投入都不夠的尷尬境地。原北京民政教育管理學院理論研究部副主任郭蘋告訴記者,低端養老院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有一些私營養老院純粹以獲利為目的,不以提高老人生活和生命質量為前提,完全沒有引入現代養老理念。郭蘋曾去過一些低端養老院調研,硬件設施簡單,護理員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僅僅能保證老人有床睡、有飯吃的初級服務,無法提供精神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務,在這樣的環境中養老的人更顯孤獨和無助。還有一些相對低端的養老機構,空有想法,苦于資金不夠而無法實施。
陸杰華告訴記者,2013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養老產業布局不斷完善,為養老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但目前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養老服務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雖說養老產業發展不可能三五年就見成效,但還是要結合老年人多樣化需求的實際情況,讓這些政策盡快落地,讓養老機構的軟、硬件指標符合入住老人的需求。
陸杰華還強調了幾點:第一,要考慮老年人需要什么。養老機構要把老年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城市、農村、不同的社區,都要有不同的服務模式。第二,國家要盡快出臺標準和規范,督促養老機構提高服務質量。“養老院也可以像醫院或酒店那樣,有級別、有標識,配合收費分級,讓公眾對其有更加充分的了解。”第三,納入第三方評估監管機構,讓子女與第三方機構簽約,采用日常照顧護理檔案等方式,進行統一評估監管。政府要做好管理和服務,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將“運動員”和“裁判員”的擔子一肩挑。第四,政府和行業協會要發揮作用,制定養老服務標準,并由市場來檢驗,打造一批服務好、有口碑的養老品牌,改變目前養老服務行業粗放經營的狀態,不能再各自為戰了。不好的企業應退出養老服務業。第五,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對于提供優質養老服務和配置專業養老隊伍的企業,政府應該扶持鼓勵。
老人究竟需要什么樣的養老院?趙曉芳說,這個問題很復雜,要區分不同類型的老人,比如城市還是鄉村的、健康還是失能的、富裕還是貧困的等。趙曉芳曾經針對城市社區老人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主題是“未來理想的養老模式”。大部分老人還是愿意在家中和社區養老,所以社區養老院是首選,經濟條件允許的老人會愿意選擇離家較遠的高端養老院?!拔以谏鐓^調研中發現,老人對養老機構的醫療服務需求最強,但更多老人稱,退休金無法負擔養老院的費用。”所以住在哪兒,還是要看老人的具體需求,比如是否需要照護、對醫療服務有無突出的需求等。
最后要提醒的是,家庭給予老人精神上的滿足和慰藉,是其他形式都無法代替的,這是居家養老最大的優勢。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共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和承擔照料責任應得到鼓勵和支持。讓老人能很好地頤養天年,對政府、社會和個人而言,都是一項重要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