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數字化經濟戰略聯盟”成立
11月20日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8”船近日從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碼頭起航,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的東印度洋南部水體綜合調查冬季航次。
此次航次預計為75~80天,是“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的東印度洋南部水體綜合調查的第4個航次,也是了解亞洲冬季風盛行期印度洋綜合海洋環境的關鍵航次,主要任務是深入認識亞洲冬季風盛行期赤道及印度洋東邊界流系結構及影響機制、冬季風建立過程、該海區海洋化學要素與生物活性層的關系以及浮游生物群落動態對季風環流的響應等。目前正值亞洲冬季風盛行期,該航程可實現對東印度洋南部大面、走航、錨系定點和漂流浮標等觀測,開展物理海洋、常規海洋氣象、海氣邊界層、高空氣象、海洋化學與水體生物、海洋光學與微波遙感現場參數等調查,為我國首次收集該海域冬季詳細的海洋環境多參數同步觀測數據以及后續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生物科學領域專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分析了涵蓋全球范圍107個國家的356個人類族群的基因組多樣性和祖源信息,并發布了開放獲取的專門數據庫——“PGG.Population”(群體基因組學·族群),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核酸研究》。
據悉,PGG.Population是迄今唯一在基因組水平專門解析人類族群遺傳關系和祖源信息的公開數據庫,同時也是目前收集族群數量最大的群體基因組數據庫,為研究人員、臨床醫生及學生和公眾理解不同人群的遺傳背景提供一個查詢和分析平臺。此次研究通過測序或者收集眾多人類群體基因組研究數據,對每個族群的基因組重新整合與分析(包括人群的地理語言歸屬等基本信息、Y染色體與線粒體譜系、群體間親緣關系、群體遺傳結構、遺傳混合以及自然選擇印記等),同時建立起數據庫,以開放獲取的方式向公眾展示每個族群的基因組多樣性與祖源信息。據悉,該研究正處于收集更多的來自不同族群基因組數據階段,以期覆蓋更多族群,用于全面探索亞洲人群的演化歷史和自然選擇等遺傳、演化問題。
近期,中國浪潮集團與思科、IB M、迪堡和愛立信等I T領域的跨國公司“5強聯合”在山東簽訂協議,成立中國首個“一帶一路數字化經濟戰略聯盟”,為打造“一帶一路”產品方案平臺,完成國家輸出完備的“信息變現”奠定基礎。
據了解,此次“強強聯合”是國內第一個以“數字化經濟”為核心的跨國聯盟。通過此舉,該聯盟有望與國家級金融機構展開合作,共同打造出數字絲綢之路市場,拓展產業平臺。依托國際一流的產品和整體解決方案能力,依托強大的金融資本支持,聯盟著力推進“一帶一路”的信息流、數據流的互聯互通,將中國的信息化建設經驗和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輸出共享,實現全球IT行業巨頭引領、金融資本支持、合力打造數字絲綢之路的愿景和藍圖。從而為解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解決信息化建設中面臨的資金不足、技術瓶頸等問題發揮作用。
日前,我國農業科學創新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破譯鹿科動物全基因組序列。馴鹿全基因組測序的完成,不僅為研究人員從基因組水平挖掘馴鹿生長、代謝和抗寒等重要性狀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科學指導,而且為馴鹿馴化歷史、基因組演化、群體遺傳及鹿類動物的進化等理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于11月1日在線發表在GigaScience上。
我國是鹿類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分布約有20種鹿類動物,而馴鹿是最具代表性的鹿科動物之一,是鹿科物種中唯一被馴化、雌雄個體均生長鹿角的動物。鑒于該物種獨特的生物學特征和重要的科研價值,研究人員對一只雌性馴鹿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并獲得了高質量的組裝序列。該項研究得到了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研究成果在線預發表期間即受到了廣泛關注,并且榮獲第12屆國際基因組大會GigaScience前沿研究獎。
近期,我國研究人員成功實現室溫下基于膠體量子點的電驅動高純度單光子源,為研發實用化、集成化的單光子源開辟出一條新道路。相關論文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雜志。
高品質的單光子源是實現光量子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區別于傳統光源的光子“抱團”行為,它在確定的時間內最多發射一個光子。這種單行性是實現依托于量子效應的量子通信、光量子計算機等新一代技術的重要基礎。此次研究,技術人員將單個的膠體量子點用絕緣層包裹起來。這個絕緣層放慢了電子的“步伐”,同時也阻止了電子與空穴的直接復合而產生“雜光”。在2.6伏電壓的驅動下,單個的膠體量子點成功被激發,顯示屏幕上出現針尖大小的亮點,正是膠體量子點發出的一個個“單行”的光子。這一巧妙的設計,成功保證了高純度單光子的產生。
我國科學家通過發展一種新型的氧化石墨烯放大熒光各向異性法,實現了腫瘤標志物miRNA-21的靈敏檢測,有助于推動相關腫瘤疾病的早期精確診斷。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分析化學》期刊上。
腫瘤標志物的檢測有助于發現各類早期癌癥隱患。miR NA-21作為重要的腫瘤標志物,提高其檢測靈敏度對于相關疾病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此次研究基于miRNA-21易降解、尺寸小、相互序列相似性高等特點,研究人員使用氧化石墨烯作為熒光各向異性放大劑,同時利用雙核酸催化組裝技術實現信號變化增強。實驗結果顯示,這一方法使得可檢出的miRNA-21最低濃度從9100皮摩爾降至47皮摩爾,同時檢測的靈敏度提高了4.3倍。目前,該方法已被成功用于檢測喉癌細胞、肺腺癌細胞等不同癌細胞中的miR NA-21,未來有望應用于臨床診斷,提高相關腫瘤疾病的早期檢測水平。
我國科研團隊日前研發出的新智能納米顆粒,不僅可追蹤癌細胞,還能自我調節溫度,自動升溫殺死癌細胞,實現了自控溫“燙死”癌細胞。相關成果已發表于《納米尺度》雜志。

微觀下的癌細胞
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40℃~45℃會凋亡,而正常細胞溫度耐受性一般要高于此。新智能納米顆粒實現了磁感應熱療溫度的自動準確控制,熱療極限溫度可根據需要控制在任意溫度(30℃~70℃)。該成果不但可避免在腫瘤磁熱療過程中使用復雜、昂貴的測溫、控溫系統,而且還具備自動、安全、精準控溫等特點。同時相對于放療和化療的強毒副作用,低強度磁場對人體細胞和組織無害,且磁場的高穿透力使得該技術可用于體內任何腫瘤的治療,實現局部升溫自動精準控制。
由我國唯一的棉花院士、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喻樹迅研究員率領的科研育種團隊,經過6年攻關成功培育出無膜棉新品系“中棉619”,實現了不用薄膜也能種植棉花的重大突破。
新疆是全國最重要的產棉區,尤其是南疆棉花種植面積達2000萬畝,約占全疆的三分之二。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疆大范圍推廣使用地膜覆蓋技術,棉花產量因此大幅提高,但殘膜也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截至2016年,新疆的地膜覆蓋面積已近5000萬畝,地膜總使用量達150萬噸。此次培育成功的無膜棉新品系“中棉619”,可以晚播種10多天,解決了低溫播種難題。同時,由于其具有早熟的特點,巧妙地避開了低溫霜凍等不良氣候影響,實現了無覆蓋、無污染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