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因庫,同時發揮著調蓄洪水、保護海岸線和儲存碳等多種功能。濕地還是人類重要的生計來源,全球約有10億人享受著漁業、水稻種植、生態旅游等濕地功能。然而不幸的是,濕地功能和價值至今仍未得到廣泛認識,被當作“荒地”占用或開墾的案例屢見不鮮。
我認為,濕地“大保護”的核心目標是堅守“8億畝濕地保護紅線”,確保天然濕地“零損失”,對關鍵水鳥棲息地等實行搶救性保護措施,禁止非法圍墾和占用天然濕地,對國家和地方重大建設項目的濕地占用實行“占一還二還三”等濕地恢復措施,確保天然濕地面積不減少,濕地功能不退化。
濕地“大保護”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作用。濕地保護涉及林業、海洋、漁業、國土和環保等10多個部門,涉及到省、市、縣等各級行政區,單個部門和地區難以完成濕地“大保護”的重任。濕地保護也不能只由政府“買單”,占用濕地的企事業單位也應為濕地恢復買單,依托濕地發展生態旅游等企業應“保護優先”,避免“大開發”對濕地造成新的破壞。濕地周邊社區群眾利用濕地資源發展生計,應真正踐行“可持續”的原則,避免酷漁濫捕和竭澤而漁,各類環保組織(包括草根組織)也應該在濕地宣傳和環境教育、提高公眾保護和參與意識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傊?,濕地“大保護”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經濟增長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必須攜手共進。

人類自從工業化革命開始,就開始了環境的大規模破壞,包括化學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對森林的掠奪性開采,化石燃料的超量使用導致的排放、垃圾處理等問題。這些問題從工業化開始那一天就始終存在,世界各國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200多年的摸索,非常遺憾的是,問題迄今更加嚴重,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抑制。美國和歐洲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盡管在某些細節上有了一些進步,比如汽車排放技術的提高、農藥的升級等,但都沒有產生本質的改善。發達國家僅僅是通過污染工業的轉移讓自己干凈。中國就不能效仿歐美那樣進行污染工業的轉移,只能從根子上解決工業生產的方式方法以及生活方式。
圍繞這個問題,個人以為生物工程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而不斷衰落的將是化學工業和依賴化石燃料的生活方式。環境問題的核心是現代工業技術的副作用,要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解決現代工業技術的替代。能夠給我們啟發的是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國的飲食文化世界發達,除了其令人眼花繚亂的豐富種類之外,中國飲食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善于利用生物進行轉化。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都在和生物制品打交道,各種食品的制作過程或多或少都使用生物技術。生物技術最大的特點可能就在于其是環保的,同時通過生物過程,將食物中的有害物質或者不易利用的物質進行合理的轉化,在提高食物利用率的同時,降低了食物對人的傷害。農藥的使用也可以通過生物技術進行替代。

鑒于儲能對人類未來能源的重要性,中國在儲能技術方面不能落后于其他國家。因此,對儲能的發展需要有清晰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政府已認識到儲能的重要性,啟動了儲能“十三五”規劃課題。但政府應把對儲能技術發展的重視程度提高到至少與可再生能源相等同的地位,對儲能投資(包括儲能研究)給予直接補貼或稅收抵免,也可以由政策性銀行提供優惠利率的貸款。
政府還需要盡可能營造一個支持儲能發展的市場環境。目前市場機制存在不足,比如,儲能的價值沒有得到合理的補償,雖然一些地區實行了峰谷電價,但峰谷時間段的劃分及相應電價的制定還缺乏經濟合理性。因此,可以結合目前的電力市場化改革,采用靈活的電價機制,用市場化手段促進儲能發展,如擴大峰谷電價實施的范圍和優化電價、設定儲能電價、允許儲能作為電源接入電網等,對儲能的電網調頻等作用給予合適補償。
在微觀層面,政府也可以有作為。對于儲能產業鏈中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鏈條,集中資源做大做強幾家優勢公司;可以在維持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補貼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接入標準,要求可再生能源企業必須配置一定的儲能容量等方式,來滿足供應的穩定性;還可以通過促進微電網的發展來間接促進儲能技術發展。此外,在儲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上,支持企業和高校聯手,特別要重視系統集成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中國要實現世界意義上的創新,要以兼容并蓄的胸懷、相應的機制吸納人才。這里所說的人才不僅指中國自己的人才,還包括世界各地的人才?;仡櫰渌髧膭撔職v程,都離不開對世界范圍內人才資源的調度和使用。然而,我們有些大學在機制上還不能營造吸引人才的環境。
創新的另一個基礎,則是學術道德。通過一定的機制,針對從大學生、研究生到教授的創新過程進行規范,以保證他們的理想和貢獻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果一個大學沒有一定的制度,對自己的教授和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約束,將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目前,抄襲問題依然是困擾中國大學的一個現象,需要正視并解決。包括“合理借鑒”應如何界定,也應在制度上規定清楚。對原創思想的尊重,是創新的起點。
另外,對于鼓勵創新而言,合理的考核方式也很重要。中國是一個重視考試的國家,公平的考試制度讓無數平民子弟進入高等學府。然而,如果只是用考試的方式考核人才,對創新并不利。只有真正尊重學者,尊重學問本身,才能夠將好的學問做成。有了這些學問,創新成果才能真正匯入國家發展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