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呂騰波

朱雪梅走進嶺南古村落
古村落被稱之為“傳統文化的明珠”。中國古村落數量多、分布廣、個性鮮明。然而,隨著現代經濟飛速發展,這顆“傳統文化的明珠”正逐漸衰敗,存在消亡的危險。
“伴隨著古村落的消亡,傳統文化也將失去賴以依存的空間,自然也面臨著消失的境地。”說這話時,為保護、挽救古村落奔走了20多年的朱雪梅多了一絲悲涼與無奈。而此刻,她仍在為古村落搶救性保護與時間賽跑。
與建筑結緣,朱雪梅說,是一場“美麗的意外”。高中時期,朱雪梅最鐘意的學科是化學。用她的話說,她對化學的興趣很濃,研究化學是她中學時代的理想。而朱雪梅的舅舅是建筑結構的教授,知道朱雪梅有繪畫基礎,極力推薦她以后學建筑學。那時的她對建筑專業不了解,以為將來的工作就像建筑工人一般,天天在工地上奔波,這對女孩子多少有些不合適。
因此,在高考5個專業志愿填報中,前4個專業都和化學相關,第5個專業才填了浙江大學的建筑學專業。無巧不成書,以朱雪梅優異的高考成績,前4個專業隨便都可以被錄取,而上天似乎與她開了個玩笑。當時,浙江大學來四川招生的老師是朱雪梅未曾謀面的老鄉,互不認識,當他看到朱雪梅成績優異,又有繪畫基礎,而且還填報了建筑專業。于是,好心的老鄉就自作主張直接把朱雪梅招到了浙江大學建筑學專業。就這樣,朱雪梅開啟了與建筑的故事。
素有“東方劍橋”之稱的浙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建筑工程系是浙江大學建系較早的學院之一,它發端于1927年創建的土木工程學科,根植于吳鐘偉、徐芝綸、錢令希、劉恢先、張樹森、李恩良、潘家錚、曾國熙等老一輩學者奮勇開拓的學術沃土上,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建筑人才。來到這樣底蘊深厚的建筑學搖籃里,朱雪梅猶如魚兒來到海洋。在這里,她不斷學習建筑學知識,從一開始的不了解,到慢慢認識,再到沉浸在建筑學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成長。
如今,30多年過去了,從鐘情化學的小姑娘到守護中國古建筑的學者,再到古村落的“守護者”,朱雪梅將自己的書桌搬向鄉村舊巷,搬向阡陌田野。她說,讀罷萬卷書,又行萬里路。真正的學者永遠是一個跋涉者、求索者,正像杜甫詩中所說:“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
古村落會說話,它會告訴你這片土地曾經是怎樣的美麗;古村落又不會說話,它在無聲的與歲月抗爭。

和當地文廣、規劃住建局領導調研古驛道古村落。
所謂古村落,是指具有一定歷史底蘊,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外部空間景觀與內部社會結構,即建筑環境、建筑風貌、民風民俗等,雖歷經久遠,但仍在為人們服務。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在充斥著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化大都市,與之格格不入的古村落的生存與發展可謂步履維艱,徘徊在消亡的邊緣。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在出席“中國北方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論壇”時指出,古村落消失的速度相當驚人,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時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減少到270萬個,10年里有90萬個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內就有將近300個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眾多古村落。在馮驥才先生看來,古村落就是一本厚厚的古書,只是很多來不及翻閱就已經消亡了,保護古村落成為迫在眉睫的事。
“古村落在當代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它們是中國幾千年來鄉村文明的縮影,其豐富的歷史信息,意境深遠的文化景觀,積淀深厚,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朱雪梅說,廣東古村落豐富,形式多樣。廣東省南臨南海,是我國古代內陸地區與海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中國近代民族革命策源地,以及我國三大僑鄉所在地,廣東省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孕育出大量特色鮮明的廣東古村落。五嶺到南海多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以及嶺南歷史進程中遷徙移民、古道商貿和海洋貿易等帶來的文化交融,形成廣府、客家、潮汕和雷州四大民系,以及多個少數民族。正是由于地理氣候、民系民族、傳統習俗和生計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受外來文化影響等因素,廣東古村落在村落選址與格局、建筑形制樣式、外觀風貌以及建造材料與工藝等方面呈現多元豐富性,其空間形態特色在全國各省中個性獨特。廣東古村落作為傳統農耕生活載體,是嶺南文化發展的物化積淀和有力見證,是嶺南文化的根,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保護意義。
然而,我國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作為地方文化遺產重要載體的傳統村落不斷遭受破壞,一些古村落成了“空心村”,日久失修,有的被人為破壞,有的在自然風化中被毀壞,甚至消失,很多古村落需要搶救性保護。朱雪梅說,有些古村落去年還是好好的,今年再去就見不到蹤影了。現實的緊迫性與肩上的使命感催促著朱雪梅與時間賽跑,為保護古村落贏得時間。“建筑是藝術之母,是文化的載體,活著的史書。作為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大國,傳統村落更是中華文化的根之所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把文化記載好,傳承下去。”
正是懷著對古村落的這份情感與建筑學者的責任,從2003年起歷時10多年,朱雪梅她跑遍了廣東省內東西南北大大小小300多個村落和許多古驛道,較為全面地掌握了廣東省內古村落的保存狀況,并挖掘和推薦了一批優秀的古村落。通過對廣東省古村落近距離觀察、參與和體驗,系統歸納,對比分析,朱雪梅對廣東古村落生活、生產方式進行了典型梳理,為傳統建筑保存和利用等提供了決策依據。
較為全面系統的普查是從2008年11月韶關市域古村落普查開始的,而后,受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住建廳、廣東省文物局和佛山、從化等政府部門委托,朱雪梅帶領著課題組又深入到粵東、粵西和粵中地區,進行詳細的摸底普查工作。她說,廣東地區古村落豐富,還保存有建村千余年的古村落,其形態各異、類型豐富,充滿人文情懷和生態智慧。然而因人為和自然的破壞,大多古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實體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導致傳統古村落空間生長演替斷裂,物質空間和文化意識都與歷史發生斷裂。除此之外,隨著時代發展,居民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急劇變化,原有的基礎設施、室內布局與外部環境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很多古村落居民盲目模仿“城市”,在風景優美的地方建起了小洋樓,這與整體古村落的風格不相協調。
馮驥才先生曾在一篇名為“從潘家園看民間文化的消亡”的文章中寫道:“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古玩市場忽然崛起,農村祖輩留下來的東西出現在潘家園等古玩市場。農民看不出東西的好,就讓販子們弄走了,一開始賣的是細軟,小首飾、小擺件、小玉器什么的。小東西賣完了,就開始賣桌子椅子,再賣完了就開始賣祖輩留下來的老衣服、老照片什么的。最后啥都賣完了,就開始拆房子了,賣窗戶,賣柱礎,賣門樓子,賣影壁,賣磚雕,賣門墩,等一切都賣完了,村里的房子也就沒了,傳統村落就這樣被販子們挖空了。”朱雪梅說,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尤其近年來出現得更多。
諸多因素導致古村落消失得越來越快。為抓緊時間,朱雪梅帶領課題組利用寒暑假進村,課題組成員幾乎每天都處于備戰狀態。有些古村落早已廢棄,雜草叢生,常有蛇蟲鼠蟻出沒,環境十分惡劣。在調研期間,課題組中午就簡單帶點干糧或在村民家便餐,晚上還經常整理資料挑燈夜戰。
皇天不負有心人,通過多次深入的現場訪談調研和勘察紀錄工作,朱雪梅課題組較為全面地掌握了廣東地區古村落的保存狀況,挖掘了韶關市仁化縣石塘鎮石塘村、曲江區小坑鎮曹角灣村、新豐縣梅坑鎮大嶺村、樂昌慶云鎮戶昌山、江尾鎮南唐湖心壩村,河源市和平縣林寨興井村,潮洲龍湖寨、象埔寨、饒平縣所城,湛江市雷州潮溪村、東林村、邦塘村、遂溪縣蘇二村、調豐村和雙村等一系列的優秀古村落和古驛道;并對月姐歌、舞春牛、舞龍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積極地整理與保護,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古村落及其優秀歷史建筑的登錄制度和村落保護預警體系。對特色明顯、保護價值較高,和對破壞嚴重或存在嚴重潛在破壞因素的村落進行分級預警。對此,華南理工大學程建軍教授認為這是“省內第一個地級市區域的普查項目,意義重大”。廣東社科聯規劃辦馮達才主任也贊賞道:“廣東工業大學的普查工作有力推動了古村落的研究和保護利用。”
“搶救古村落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需要理性態度和科學方法,需要不斷的堅持,這是一項持久戰。搶救古村落還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保護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朱雪梅說。
1999年6月召開的第一屆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大會上,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老先生就指出:“以為做出了幾條規定,下幾道命令,包括做幾個規劃就可以將古村落保護起來,這是不可能的。古村落中老百姓的生活,決定著古村落的命運,離開村中老百姓的支持與參與,離開了與他們生活相聯系的舉措,只能是短期奏效,沒有生命力的。”
“古村落要做到實實在在的保護,關鍵是增強村民們對自身歷史文化的認同感,豐富其保護古村落建筑的常識。要發揮村民的主動性,積極改善環境,配套功能設施;要想方設法留住原村民,因為他們才是這兒的主人,沒有他們古村落保護寸步難行。”朱雪梅如是說。
朱雪梅認為,要留住原村民,鄉村就得挖掘和拓展鄉村的產業。而發展鄉村產業的首要制約因素就是缺人,缺少年輕勞動力。怎么把年輕人吸引回去,這就需要年輕人回去得有事干,能夠保障年輕人發展所需的基本條件。因此,鄉村需要發展的產業不是把一些發達地區淘汰產業的轉移過來,而應該是因地制宜,結合鄉村的特點挖掘出新的產業。如通過互聯網,把鄉村的農業產品帶出去;另外跟周邊鄉村的資源進行互補對接,來提升一些產業的發展等。只有形成農業產業的發展,年輕人回來才能夠在這里安居樂業,鄉村的復興才會成為可能。
除了鄉村復興要以鄉村人為根本外,朱雪梅還認為,政府要足夠重視,給予一些政策和引導;媒體多方宣傳,擴大影響,爭取多種社會力量支持。同時,也要根據不同村落的特色價值、區位環境、現狀條件、影響因素和新村建設等各種因素制定適宜方案:價值高的要原汁原味保護;一般的要遷善活化利用;保留意義不大的要傳承韻味新建。總之,要因村而異,以體現鄉土特色和地方風貌為目的。
朱雪梅說:“古村落保護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需要政策法規、體制機制創新,另一方面還要樹立自信并引導全民積極參與。總之,積極改善環境、完善配套并拓展鄉村產業,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才能上下聯動,實現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互動共進的雙贏局面,既宜居又特色彰顯,再現嶺南鄉愁。”
“筑覺杯”是由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和廣東省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的年度學生設計競賽。朱雪梅說,創辦之初,它只是城市規劃學院建筑學者協會的學生們自發組織的競賽。而現在,“筑覺杯”已經得到廣東省乃至東南片區諸多高校學生的積極參與,影響還在不斷擴大。
在問起為何取名“筑覺”時,朱雪梅說:“這主要是從中國思想家老子和美國現代派建筑學家路易斯康的思想精髓中得到的啟發。‘筑’本意構筑。如老子《道德經》所講,‘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就是不僅注重外在還要注重有意義的內在空間。‘覺’就是覺悟,如路易斯康的《靜謐與光明》所闡釋,建筑師要有極高的悟性,去創作感人的性靈空間。同時老子和路易斯康代表了不同的時代和文化,希望學生東西結合,古今融匯,使創作更具內涵和深度。”
如今,“筑覺杯”已經舉辦到第十二屆了。這么多年過去了,朱雪梅說,她一直把“筑覺杯”當做孩子一樣去呵護。學生時代的朱雪梅,希望自己在正式踏入工作之前有一個能動手動腦,真正做點事的平臺。但是,和現在相比,當時的各種競賽活動少得可憐。為圓學生時代的夢想,朱雪梅在從擔任第一屆“筑覺杯”顧問開始,就放手讓學生去發揮,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引導他們,指導他們學會自我管理。事業需要傳承,通過舉辦“筑覺杯”,朱雪梅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對中國建筑的傳承和創新中來。

在工作室為學生講解古村
作為城市規劃學院的院長,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到古村落文化保護中來,朱雪梅將科研成果反哺到教學中,與團隊的教師一起,為研究生增設了 “嶺南歷史建筑與古村落保護”課程;為本科生增設了“建筑與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課程,并同時豐富了“中國建筑史”和“建筑測繪”等課程內容。為豐富學生對專業的領悟,朱雪梅帶領學生深入體驗嶺南各地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指導學生針對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實際項目展開學習,充實學生對嶺南文化內涵的理解。如今朱雪梅已經培養了眾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被問到在教學上是否有什么技巧時,朱雪梅說:“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把學生帶到真實的大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書本上沒有的東西,用這種行動去感染他們,才能讓他們感受到這些東西的價值和魅力,以此來激發他們的興趣。這樣他們會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
對朱雪梅來說,作為母親,常年在外面跑,讓她對孩子多了一份愧疚。而作為一位建筑學者她感受到:甜從苦中來,分外甜;樂從累中來,特別樂。她告訴記者,重溫嶺南鄉愁,不僅可以用內心,還可以用堅實的腳步。歲月流淌,為搶救古村落,朱雪梅前進的腳步堅實而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