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 嬌

清華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魏韡
人們通常把能源、材料、信息和生物技術看作是近代社會發展的四大支柱。在這之中,能源是整個世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驅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對能源的研究與合理利用至關重要。
“能夠深入能源領域研究,我很自豪。”清華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魏韡如是說。從踏入這一領域以來,他就一直將此作為自己的信念,不斷前行,突破,實現著作為一名科研人的價值。
清華是魏韡科研夢開始的地方。2004年,他以優異的物理競賽成績保送進入清華大學電機系,經過4年的學習與積累,在專業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本科畢業之際,憑借自己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直博的機會。
過去十幾年間,風、光等新波動性能源大量接入電力系統,給系統運行調度帶來一系列難題。魏韡敏銳意識到魯棒優化方法可以解決聚納大規模新能源電力系統的調度決策問題,隨即以此作為博士研究的課題,開辟了電力系統魯棒調度研究新方向。在他的不斷探索與努力下,其博士論文獲得了“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他署名通訊作者的論文“一類電力系統魯棒優化問題的博弈模型及應用實例”還獲評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力優秀學術論文”。
博士后期間,魏韡還前往康奈爾大學和哈佛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交流訪問,期間他又將研究對象拓展到多個耦合的能源網絡,利用博弈論研究其協同優化運行,這又與近年興起的“能源互聯網”方向不謀而合。博士后出站后,他選擇留校任教,在能源領域研究中繼續自己的探索之路。
參加工作以來,魏韡在梅生偉教授團隊中,作為核心骨干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聚納大型風光發電的電力系統智能調度與控制的基礎研究”,以他的理論研究成果為基礎開發的光伏發電魯棒調度與柔性控制一體化調控平臺,實現了青藏高原光伏電力的最大化消納,為青海電網實現“綠電7日”保駕護航。
由于電動汽車保有量不斷提升,充電設施亟待規劃建設,以及共享經濟的出現,交通系統的電氣化與智能化也是魏韡現今的研究方向之一。他的研究致力于通過電力市場等手段引導交通系統中車輛的路徑選擇和均衡分布,從而在未來城市電動汽車普及的情況下為緩解交通擁堵等頑疾提供可行的方法。
從事科研以來,魏韡取得的研究成果豐碩。他的研究成果作為“工程博弈論”的核心組成部分,出版在專著《工程博弈論基礎及電力系統應用》中,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此外,他還受聘擔任多本國際期刊的編委,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及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等著名期刊,已經逐漸成長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年輕學者。
研究成果滿滿,但其背后的艱辛孰能知?因為魏韡的研究方向對數學基礎要求較高,電氣工程專業出身的他除了閱讀專業文獻外,還花了整整4年時間鉆研運籌學與博弈論,直到現在還保留著每周閱讀兩篇數學經典文獻的習慣。科研沒有捷徑,他常用一句話鼓勵自己:“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is that little extra”。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這無疑是對魏韡科研人生的最好詮釋。因為對科研的熱愛,魏韡一刻都沒停止前行。路漫漫其修遠兮,他將不忘初心,在能源領域研究中追尋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