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16日,國際標準化組織稀土技術委員會在加拿大多倫多成功召開第二屆國際稀土標準會議。會上討論了今年4月份剛剛通過立項的由我國牽頭制定的《稀土術語》兩項國際標準,這是國際稀土行業的首批國際標準項目,對于中國稀土標準化工作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歷史意義,開創了國際稀土標準的先河。
2017年6月15日~16日,國際標準化組織稀土技術委員會(ISO/TC 298)在加拿大多倫多成功召開第二屆國際稀土標準會議。會上討論了今年4月份剛剛通過立項的由我國牽頭制定的《稀土術語》兩項國際標準,這是國際稀土行業的首批國際標準項目,對于中國稀土標準化工作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歷史意義,開創了國際稀土標準的先河。
此次國際稀土標準會議共有來自中國、法國、加拿大、美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的共計54位代表參加。會議主要有5項議題,包括對ISO/TC 298戰略規劃建議的討論,對已立項的提案進展的匯報及討論,新項目提案的論證等。
去年10月,國際標準化組織稀土技術委員會于北京召開了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國際稀土標準會議,標志著國際標準化工作全面正式啟動。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出口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終于推動成立了ISO/TC 298,我國成為秘書處承擔國,這是我國標準化工作的巨大成果,也體現了對中國稀土在國際上地位的認同。然而,國際標準化組織不亞于一個小型聯合國,各國標準化工作者都代表各自背后的國家,在觀望、爭取各自的利益。加上稀土的特殊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由中國來擔任國際稀土標準化秘書國,不免讓人抵觸和聯想。

中國代表合影
所幸,中國稀土標準人沒有讓這種聯想和抵觸落入俗套。他們用扎實的專業知識、開放包容互相學習的心態,在國際標準化的舞臺上、在五星紅旗的背景下,演繹了一場國際范兒的大戲。
在2016年10月召開的首屆國際稀土標準會上,初步討論并通過了5項提案,其中就包括中方提出的《稀土術語和定義——稀土礦產品、氧化物及其他化合物》、《稀土術語和定義——稀土金屬及其合金》等兩項術語標準提案。2017年4月,這兩項提案獲得P成員國投票通過正式立項,并在ISO項目計劃中登記。項目執行期三年,根據要求,應于2020年4月24日前完成國際標準的出版。
為更好地完成這些工作,中方代表團在會前就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交流。有色標準所組織國內專家,通過培訓會、提案討論會等,就已經通過的兩個《稀土術語》標準以及曾經提出的方法標準提案和新提案做了充分的準備。抵達加拿大后,代表團成員在團長預備會后又認真討論了各方意見,對我方應如何表達觀點、如何表態、如何介紹項目更合理等細節做了充分準備。甚至強調了統一的著裝要求,畢竟在一個國際組織里,每一位中國代表,都代表了中國的國際形象,每一位代表發言的水平,體現的是我國稀土產業的技術水平,是一件無比鄭重的事,也是一件讓人驕傲的事。
如果說2016年10月的成立大會是圓了中國稀土標準人多年的心愿,那么這次加拿大全體大會就是我國推動稀土標準國際化工作切實的一步。顯示了中國稀土標準人從形到神,都完全具備了國際化的能力和水準。
籌備這樣一次會議,對于稀土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席馬存真和秘書高蘭來說,并不那么輕松。由于中國稀土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其他成員國的代表對于參與國際標準工作一直持慎重的態度,他們在觀望,在審視。馬存真和高蘭首先要做的,是要讓所有成員國認可稀土國際標準化這件事,而這件事的前提是公平、公正、公開。作為主席和秘書,他們首先要讓自己真正中立起來。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稀土技術委員會(ISO/TC298)中,他們不代表任何國家和個人,而只為這個國際組織及其宗旨服務。
用開放包容的心態,接受工作角色。在可控范圍內,完成使命。馬存真和高蘭的這一小步的嘗試,是中國標準化進軍國際舞臺的一大步。

此次會上,中方專家在兩個已經立項的《稀土術語》標準的基礎上準備了新的提案——《稀土產品包裝、標志、運輸和貯存》,經過交流后發現,該提案與日本專家的提案不謀而合。本著更好地開展工作,使相關標準積極推進的原則,中方代表團專家會下與日方積極溝通,雙方就《稀土產品包裝、標志、運輸和貯存》項目達成了一致意見,后續將聯合提出此項提案,并以日方為主。這一做法充分展示了一個有深厚技術背景支撐、對國際標準化有深刻理解的大國團隊力求共贏的國際范兒。
國際范兒是一個新鮮詞兒,透著華麗。標準是一個嚴謹的事兒,寫著認真。當這兩個詞碰撞在一起,會產生怎樣奇妙的反應?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權威性的國際標準化專門機構,其目的和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圍內促進標準化工作的發展,以便于國際物資交流和服務,并擴大在知識、科學、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合作”;其主要活動是制定國際標準,協調世界范圍的標準化工作,組織各成員國和技術委員會進行信息交流,以及與其他國際組織進行合作,共同研究有關標準化問題。
國際標準化組織稀土技術委員會(ISO/TC298)成立于2015年9月。目前,有P成員7個(包括中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印度),O成員22個(包括法國、德國、馬來西亞、南非等)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稀土大國。我國稀土工業經過近50年的發展歷程,技術路線成熟,產量、消費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稀土標準方面,我國也擁有堅實的基礎。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國具有較為完整的稀土標準體系,沒有檢索到其他國家稀土方面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只有企業標準,并且,這些企業標準主要通過公司之間交流時獲得,大多為單一稀土金屬及氧化物的產品標準。從標準水平來講,我國主要稀土冶煉分離產品及新材料產品標準均采納了行業較高水平技術指標,基礎標準和方法標準得到國內外用戶的廣泛認同。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考量,以中國國內稀土標準為藍本,構建國際稀土標準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然而,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各國相互依存的今天,單個國家僅憑自身力量,想要在世界舞臺上唱獨角戲,也是無法實現的。如果我們僅僅把成為國際稀土標準化秘書國看作是擁有稀土話語權的行為,未免狹隘了。在ISO工作準則下,每一個專業委員會的項目立項都需要成員國積極參與、投票、發表意見。這既是ISO國際組織賦予成員國的基本權利,也是保證國際標準公平,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簡單點說,如果我們不考慮其他P成員國的稀土生產、貿易、需求及檢測技術情況,不考慮確定檢測標準的檢測儀器水平和實驗室分布狀況,盲目提出大量其他國家根本無法參與的項目,這些項目根本就不會被關注、被接受。沒有成員國投贊成票,甚至沒有成員國參與投票,再好的標準都無法在全世界稀土生產、應用領域推廣。想成為領導者、擁有話語權更是無從談起。好比你在微信群里興沖沖地發了個紅包,結果沒人搶,24小時后被退回,那才叫真的尷尬了。
2017年6月在加拿大召開的這次會議,或許會在今后的國際稀土標準化工作中被當做一次標志性的會議。不是因為它取得了多么重要的成就,而是因為這次會議,徹底打破了國際稀土標準化工作成員國心中的芥蒂,為今后工作的順利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于主席馬存真和秘書高蘭以及參加會議的中方代表團來說,這是一次轉變觀念,實現國際化提升的實踐。
本次會議上,不僅中日雙方達成一致,將聯合提出稀土包裝和標志項目提案,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專家也擬聯合提出稀土產品溯源標準提案,我國專家則表態將積極參與。目前,國內也正在著手建立整個稀土產品溯源體系,國際提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同時,我們幾年來溯源標準體系建設的經驗,也會有助于提高國際稀土溯源標準的科學性。會上會下的交流討論,坦誠而熱烈,更讓人驚喜的是,幾乎每個代表團都有中文十分流利的代表,十分有助于我國代表會下與這些國家代表的溝通和交流。會議根據討論內容,決定成立主席顧問組(CAG),協助主席開展相關工作。會議還確定了2018年和2019年全體會議的召開地點,顯示了各個成員國積極參與國際稀土標準化工作的熱情。
在國際準則下,開放共享、互相學習、互利共贏。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過程中,標準化是開啟世界經濟舞臺的金鑰匙。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要求迫切的大背景下,標準化是提升企業和行業競爭力的撒手锏。國際范兒不是脫下唐裝換了西裝,也不僅僅是把abc說得流利。以強大的產業優勢和技術實力做基礎,在國際稀土標準化的舞臺上,我們有扮演重要角色的自信,也有攜手共進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