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波,王海濤,王浩,王同勇,王華東
(威海市文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山東 文登 264400)
點籃子魚(Siganus guttatus),隸屬于鱸形目籃子魚屬(Siganus),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的印度和西太平洋,在我國分布于南海海域,為淺海近岸水域雜食、暖水、廣鹽性魚類。點籃子魚因其體色艷麗、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及經濟價值高等優點,備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在我國北方沿海作為池塘及網箱混養的品種,利用其攝食藻類的習性抑制藻類的過量繁生,起到改善養殖水質、提高養殖的產量及效益的作用,因此對點籃子魚苗種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越冬的大規格苗種更為緊俏。筆者于2015—2017年在山東省威海市三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養魚場利用溫泉水開展了低鹽度馴養及越冬大規格點籃子魚苗種試驗,現將試驗總結如下。
山東省威海三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養魚場。
試驗池為室內水泥池1個,有效水體324 m3;配水池1個,有效水體180 m3。
淡水來源于150 m深的地下溫泉水(溫泉水常年水溫69℃左右),調鹽度用的海水來源于威海一海水育苗場沉淀池。
池中安裝1.1 kW的葉輪式增氧機1臺。
采用自然光,高溫季節采用遮陽網遮光。
水溫20~34℃,溶解氧:5.8 mg/L以上,pH值7.8~8.8,鹽度 5 以上。
2.1.1 幼魚來源 兩年試驗用的點籃子魚幼魚都來源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海南試驗基地。
2.1.2 幼魚運輸 2015年6月7日,采用活魚車運輸,用將活魚車水箱加滿降溫海水(水溫21℃),加濃度為1 mg/L的VC,開啟增氧機持續沖氣,從籃子魚幼魚裝車到放養于試驗池用時47 h,裝運4.6萬尾,運回后死亡2 183尾,運輸成活率95.26%。2016年6月11日,采用空運再轉汽車陸地運輸的方法,用15 L聚乙烯袋加1/3的降溫海水(水溫22℃),加濃度為1 mg/L的VC,每袋裝幼魚200尾,充滿氧氣,扎口,裝于泡沫箱、紙箱內密封,進行空運。從籃子魚幼魚裝箱到放養于試驗池用14 h,裝運4.5萬尾,運回后死亡1 775尾,運輸成活率96.06%。兩年運輸的平均成活率為95.66%。
2.1.3 幼魚放養 籃子魚幼魚運回試驗地點后,將幼魚放入提前調好水溫、鹽度的試驗池內。試驗池水溫22℃,鹽度22。
點籃子魚苗種馴養及越冬時間長,整個越冬期間主要做好調控鹽度,控制水溫,調節水質,合理投餌和魚病防治等管理工作。
2.2.1 鹽度調控 兩年試驗都是按照如下調鹽度程序:在鹽度22條件下馴養10 d后,將鹽度逐漸調到15,馴養7 d后再將鹽度調到10,再經7 d的馴養將鹽度調到5。整個試驗期用水的鹽度控制在5以上。養殖用水用自然海水和工業用鹽調配。
2.2.2 水溫控制 點籃子魚運回入池后10~15 d,將水溫控制在22~23℃。到6月中下旬后,隨著氣溫的不斷上升,將水溫控制在24~27℃,7—9月高溫季節,試驗池頂部用遮陽網控光防止水溫過高,冬季氣溫低時控溫采取加熱管用溫泉水循環升溫的措施進行調控。整個越冬期水溫保持在20~22℃,日水溫變化幅度小于2℃。
2.2.3 水質調控 為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最大限度減少換水量,每2 d換水5%~10%。換水前先排出池中污物,再從配水池中注入新水。每2~3 d用吸污器吸池底污物1次。越冬期內經常進行水質分析,注意觀察魚的活動情況。投餌、吸污時增氧機停止1.5~2.0 h,待魚攝食及吸污完后再開啟增氧機。整個馴養及越冬期池水溶解氧保證在5.8 mg/L以上。每日施枯草芽孢桿菌5~10 mL/m3,用于調節水質。
2.2.4 餌料投喂 幼魚入池后次日即開始投喂餌料,投喂的餌料為南美白對蝦配合餌料。整個試驗期投喂的餌料為南美白對蝦配合餌料、羅非魚配合餌料與新鮮的滸苔。前期日投餌3次,中后期日投餌2次,前期投餌量為魚體質量的5%~6%,中后期投餌量為魚體質量的3%~5%。投餌量的控制主要根據魚的攝食、殘餌的多少、水溫、水質等情況而靈活掌握。
2.2.5 魚病防治 魚病主要采取以防為主的原則。從水體消毒、水質調控、及時清除污物、使用增氧機、投喂優質餌料等環節著手,為點籃子魚苗種創造良好的水質環境,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防止疾病的發生,主要措施如下:①施用有機碘消毒。在試驗期,每10 d使用有機碘1次,每日施枯草芽孢桿菌1次(用有機碘時不用)。②增氧機常開。整個試驗期除投餌、吸污時停機1.5~2.0 h外,其余時間一直開機。③苗種及時移池。苗種培育30~40 d,根據情況及時將苗種移池。④移池時潑灑VC。移池時全池潑灑VC,濃度為0.5~0.8 mg/L,可減少應激反應,提高成活率。
2.2.6 日常管理 每日測量水溫,每日巡池多次,觀察水色、水位等參數的變化;定期檢測pH值、溶氧、氨氮等理化指標;換水時測量鹽度、溫度,注意鹽度、溫度的變化;排水時注意排污孔是否漏魚;注意加溫、增氧機等設施的保養與維修;做好各項記錄。
2.2.7 定期測量點籃子魚的生長 每15 d左右用旋網隨機從池中捕獲籃子魚苗種20~30尾,測體長、稱體質量,通過觀測結果,分析其生長狀況,據情調整管理措施。籃子魚苗種的體長、體質量測量情況見表1。
從表1中可看出,2016年2月份前、2017年1月份前點籃子魚體質量增速很快,之后體質量增速減緩,分析原因:其一前期魚個體小,條件適宜生長,增長速度快;其二隨著魚體的不斷生長,單位水體載魚量不斷增加,水質條件不及以前優良,加上人為降低越冬水溫、減少投餌量導致增速減緩。
點籃子魚苗種經過11個多月時間的溫泉水馴養及越冬,次年當刺參養殖池或其他養殖池水溫持續穩定在18℃以上時,可將越冬的點籃子魚苗種出池放養。籃子魚苗種出池前,將培育水鹽度調到15以上馴養3~5 d,溫度與養殖池塘相近。2年出池的規格、數量、成活率見表2。
2年共出池平均體質量78.6 g/尾的大規格點籃子苗種6.885萬尾,單價10元/尾,實現總收入68.85萬元,總成本費用50.68萬元,實現凈收入18.17萬元。
天然海區的點籃子魚是以附著在巖礁、珊瑚礁或海底藻床上的絲狀綠藻、褐藻及硅藻為食,是以植物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本試驗投喂的餌料是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的專用餌料搭配部分新鮮的滸苔,沒有點籃子魚專用的配合餌料可用。在試驗過程中由于投喂的南美白對蝦及羅非魚配合餌料其營養成分組成不一定是點籃子魚生長的最佳需求,點籃子魚對餌料的營養需求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點籃子魚優質、價低的專用配合餌料亟待研究解決。

表1 籃子魚苗種的體長體質量測量情況

表2 點籃子魚苗種出池情況
在疾病防治方面,使用微生物制劑——枯草芽孢桿菌調控水質,避免在馴養及越冬中使用抗生素,為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打下堅實基礎,確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試驗自點籃子魚幼魚入池,到馴化、養殖、越冬歷經近1年的時間,時間長導致生產成本提高,影響經濟效益,主要是調配水用的自然海水、工業用鹽及人工費用,如果是將10月底從刺參養殖池或其他養殖池中出池的達不到商品魚規格的籃子魚苗種收集,再來用溫泉水馴養及越冬,越冬時間將縮短近5個月,成本將會大大降低,將會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