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中國戲曲從遠古走來,猶如長江之水發源于青藏高原,最初的涓涓細流曲曲折折,終于過千山而凝大氣,納百川而顯大象,成為人間奇跡。本文對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戲曲;藝術;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029-01
一、戲曲藝術的發展階段
縱覽中國戲曲的全部歷史,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宋代以前屬于“因子聚集期”,各種裝扮表演及演唱要素自發組合,尋找碰撞,尋找受體;宋至清中期為“舊體成熟期”,作為古代戲劇樣式的中國戲曲已完全成熟,并有著極其嚴格的聲腔規范。這一時期,實現了以關漢卿為代表的元雜劇和以湯顯祖、洪昇、孔尚任為代表的明清傳奇的兩度文學騰飛;清中期以后為“新體再造期”,京劇作為古代戲劇的集大成者,既宣告了舊體戲曲的結束,也標志了現代戲曲的開始。這一時期戲曲最終在表演藝術上完全定型,并基本體系化。它與上一時期的本質區別,在于確立了戲曲的“觀眾本體意識”。
前一時期的戲曲較多表現為作家本體,是作家、戲劇家自我抒發的工具,從而產生了過多的限制,使其成為一種“小眾文化”。第三階段的戲曲是在“花部”群起、亂彈紛呈的背景下形成的。它是面對著觀眾而重塑自己的,追求開放和多樣,讓戲劇“完成于演員和觀眾中間”,以“大眾文化”的品格而扶搖于世。因之,這一形態至今依然是戲曲舞臺的主體。盡管改革呼聲從上個世紀初一直延續到現在,它的藝術本體卻一直未受到大的沖擊,新樣式也一直未能建立。因為它是遵循大眾的需要造就自己,對它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等待大眾審美趣味的改變,并追趕這種趣味,才能實現新的再造。而這些,又都有待于文化的整體變革。
二、戲曲藝術傳承“大寫意”的總體風格
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的鼎盛期發生在20世紀上半葉,京劇大師梅蘭芳率團出訪日本、美國、俄羅斯。其所展示的中國京劇的程式化的表演藝術風采,不僅使海外的普通觀眾為之傾倒,而且也使世界級的藝術大師們驚羨不已。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就覺得中國戲曲表演的寫意手法與他所倡導的“間離效果”有很多相似之處,并且還專門寫了一篇題為《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中的陌生化效果》的文章,把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置于世界戲劇文化的宏觀視野之中。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十分贊賞中國戲曲的表演藝術,盡管他的戲劇觀念和布萊希特完全不同。他以一位大戲劇家的睿智和簡練的語言,稱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是“一種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眾所周知,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是建立在中國藝術總體的寫意觀念之下的。中國的詩歌、繪畫、書法,都是寫意觀念的產物,它們追求“以點帶面”“以少勝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藝術效果。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僅用一個“綠”字,就把早春的江南秀色及滿眼生機表達出來;在一匹疾走的駿馬旁畫上幾只蝴蝶,就表現了“踏花歸去馬蹄香”的詩意;畫上幾只大蝦,不著任何水跡,就給人水暖蝦肥的感覺……這些都是中國藝術寫意觀念的奇妙魅力。
中國戲曲秉承這一觀念,使其表演藝術呈現出“大寫意”的總體風格。借助虛擬和假定,使舞臺成為氣象萬千的小天地,使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臺上呈現。“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雖然針對的是人間世相,意思是說“舞臺”是一個小社會,人間眾生相、世間百態情皆在其中。而“天地”又是一個大舞臺,生旦凈丑,什么人物都有;喜怒哀樂,任何事情都會發生。人人都在扮演著角色,個個都在忙著演戲。但是,我們避開它的這些社會哲理不談,僅從“舞臺”和“天地”的同構上,也能體會這樣的蘊意,即“舞臺”可以表現世間一切事物,可以容納“天地”間一切情景,而“天地”只不過是“舞臺”的放大而已。這些觀念,是建立在中國戲曲“大寫意”的原則上的。惟其如此,才拓展了舞臺的接納空間,深化了舞臺的表現力,創造了戲劇表現生活的時空自由,從而為“舞臺”接通“天地”提供了可能。
三、戲曲藝術發展的新層面
中國戲曲創造了一整套程式化表演規范,使規則和自由呈現出一個新的層面。我們知道,中國戲曲唱腔有板式腔調,角色有行當分工,化妝有臉譜規范,穿衣有穿戴關目,表演有程式動作,等等。這些規則平時就已存在于演職員的心中,成為大多數戲曲班社一種通用的“語法”。諸如“起霸”“趟馬”“走邊”等,演員平日就按照規定的套路練習,唱腔、化妝也都是一樣,翻打的動作也都有相同的名稱和路數。如此,不僅程式化動作和程式化表演本身可以通過其所包含的意義和情緒來幫助完成內容的傳達,而且這些程式動作又可隨意組接,使劇目排練異常簡單。不同班社、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劇種的演員都可以搭班演出,從而使戲曲班社在沒有專門導演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完成劇目的排練和演出。
四、結語
戲曲藝術自宋代形成以來,受傳統文化的滋養,歷經元明清幾度輝煌,以其獨特的地域特征和鮮活的藝術表現力,承載一代代中國人共同的生活情感和審美體驗,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參考文獻:
[1]胡應明,柳隱溪.當代中國戲曲的現實情境或曰振興之可能[J].藝術百家,2011(01).
[2]馮磊,方汝將.“振興戲曲”誤區探析——兼談戲曲進校園[J].大舞臺(雙月號),2009(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