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龍成
摘 要:散文教學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新批評的“細讀”方法,對課堂教學設計作了六個方面的探討,致力于培養學生細讀的方法和習慣。
關鍵詞:細讀;散文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基于語文教育目標的要求,閱讀教學必須以文本為依據,注重學生個人的體驗和感受,從細處入手,促成學生、文本、教師的多層次對話與交流。文本細讀是新批評理論對于文學作品的一種鑒賞方法,它是建立在對文本語義細致分析基礎上的,所謂“細讀”是指對文本的語言和結構要素進行詳盡的分析和解釋,進而揭示作品的意義。本文中的細讀不在于文學批評,而是以新課程理念為基點,致力于發掘文本的核心價值,培養細讀的意識、習慣和能力。針對教學實際的出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一個具體的細讀方法操作環節。這是一個整體性的教學環節,要在教學中靈活應用。
一、默讀體會、整體感知
散文的初步理解就是讀,這包括對散文語言、句子、音律和節奏的初步把握。這里的讀,包括誦讀和默讀。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喚起對散文整體情調的整體感知。整體性是細讀的前提,反復的讀,有助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會在讀中體會、質疑,發現存在的問題。在讀中嘗試探尋文中韻律、節奏等的相似之處,對文本的情調進行初步感知。
二、詞句、語義、語境、修辭
從語詞的基本含義入手發現與自身期待視野的異同,并著手進行感知和分析。對問題語句語義的分析可以從原始語義、生活語義、語法修辭意義、情感色彩、語言環境等方面深入進行。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體驗,既能從感性角度,又能立足于感性達到理性的認識。文中語詞、語句都有其最基本的含義,但在文本中它往往會被賦予其他的含義和情感色彩,這就需要對先還原其基本語義,考察文本含義,發現深層次的相似。
三、意境、風格感知,獲得審美
意境作為中國傳統文論的美學范疇,有著非常豐富的含義。意境是無法讀的,它更多的依靠讀者對文本的綜合品悟。所以細讀意境這一說法從這角度來看,是不科學的。但組成文本的語言、修辭、形象背后隱藏的情感、境界、風格是可以透過這些微觀因素覺察的。這里的方法需要建立在上一個大前提下,深入體會。對形象的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比較,運用相似思維的多種方式發現他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調動生活體驗積極進行聯想和想象,是感知意境和風格的重要途徑。
四、審視脈絡——情感脈絡、邏輯脈絡
這里所說的脈絡主要文本的情感脈絡和邏輯脈絡。一般來講,二者在文中是有機統一的。這里的統一可能是表層的統一,有可能是深層次的統一。情感的起伏波動、結構的張弛變化就多半就隱藏在字里行間。優秀的散文,情感與邏輯在深層次上都會形成統一。所以離開一方就不能談及另一方。散文的情感脈絡的變化與文本邏輯結構的展開是結合在一起的。但我們的細讀過程就是將二者分開,進行充分的比較和賞析。就這個意義上說,文本的細讀具有了寫作的色彩。這里主要可通過相似思維的感知分析,把握和欣賞文本的結構之美。
五、循環感知與融合:細節到整體再到細節
之所以說循環,目的是為了強調形式和內容的融合。文本細讀本身有其局限性,本文所說的細讀則是強調從形式開始向內容的過渡環節的有機細讀。這就要求我們在細讀之后還要回歸文本,結合與文本相關的背景因素,再一次強化和拓展對文本的認識。以相似細讀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將微觀相似轉向宏觀相似,將微觀層面放到宏觀角度,由整體看待局部。完成細讀的循環。
六、評價、創新
對文本的評價本身既是從宏觀上的一種整體性把握,也同時是一種對于文本的創新。積極提出自己的獨立的見解,并使之言之有據、言之有理、并能在其中體會文本的美。評價的過程可以考慮同一類文本,或者同一作者創作的其他文本、生活中的某些經歷和體驗等方面的相似性,并對這種相似性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從而能比較綜合全面的評價文本。這個環節要求教師設計出科學合理地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七、表達與訓練
最后的環節是要求對文本進行再度的創造。并使得細讀落到實處,即將讀與寫結合起來。既然可以細讀,那么不妨模仿借鑒文本的特點,結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方面的相似性進行多方面的表達訓練,比如說口頭表達、課后寫作訓練等。
參考文獻:
[1]史亮.新批評[M].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2]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趙毅衡.新批評文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4]李衛華.價值評判與文本細讀-“新批評”之文學批評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