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本學期,語文教研組開展了“聚焦小練筆,讀寫巧結合”的語文教研活動,它貫穿本學期的始終,常態課、公開課、邀請課等等。 “小練筆”已躋身于閱讀教學課堂,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課堂小練筆的設計,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表達、寫作能力。
立足五年教材,找準讀寫訓練結合點,讓課堂練筆怎樣更加有效呢?
本學期,我們通過年組教研,教師之間研討,在自己的課堂上初步的實踐,聽取公開課以及參加教研活動,做了初步的嘗試。
一、研讀文本,初步模仿,有素材可寫
在教學完《凡卡》這一課后,我給學生提供了三種途徑來進行讀寫結合。第一種凡卡夢醒了,回到現實,發生了什么?第二種凡卡做了怎樣的夢。第三種,爺爺收到了信,他會怎么做?等。因為這是一篇課內閱讀,學生們對凡卡的遭遇非常同情,課堂上,對細節描寫學生們挖掘的很深,想象豐富。孩子們把作文交上來之后,當我批的時候非常驚訝,寫的真的非常好。語言、動作、側面描寫都非常的到位,都能生動形象的渲染了凡卡的悲慘命運。(因為他們有東西可寫,不是憑空的想象,假設。)
我只是摘錄了其中的一些句子
例如:老板把他當成了出氣筒,隨手那個東西就打他…..
時間一點一滴的過去了,可是凡卡每天都在等著,每天飽受虐待,但還是沒有回信。
老板把他打得皮開肉綻,凡卡在撕心裂肺的哭喊著,沒有人來幫他,伙計們在旁邊看著熱鬧……
爺爺把他接回了家,他又去和爺爺砍圣誕樹了,爺爺吭吭的咳,他也跟著鏗吭的咳……
二、挖掘文本,放飛靈性
文本中多有文筆含蓄處、空白點,教師要引領學生潛心讀文,通過探究性研讀,創造性解讀,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繼而進行解讀文本型練筆。在練筆中,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詮釋文本內涵,提升表達能力,真正實現最優化的閱讀效果。
1.聚焦詞語,激活形象
詞語有溫度,字字總關情。課文中有些重點詞語,是語言形象、語言技巧、語言情感的聚集點,通過練筆把它還原成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鮮明形象,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燈光》文章中多次出現“多好啊”這個詞語,其實每一次出現都有它的深刻內涵,他都深刻的反映了郝副營長的內心愿望,那么文中這樣的詞語就是激活形象的關鍵詞。那么第一次出現,它帶有什么含義,第二次呢?引導學生體會,有的是羨慕、有的是憧憬、期盼、向往等等。這樣的練筆也好,補白也好,都突出了郝副營長的是一個精神世界很豐富的人,不是簡單的服從命令,沖鋒陷陣的戰士,同時更深化了郝副營長的偉大英雄形象。
2.升華體驗,擴展情節
情節擴展即把課文中寫得比較概括、簡略的情節加以擴充、拓寬,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詮釋空白,讓文本更豐滿的練筆方式。
3.運用圖片,豐富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插圖直觀形象,除了有激趣誘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還是進行練筆的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源。根據插圖的種類,我們可以啟發學生繪聲繪色地敘事,或栩栩如生地狀景,或神形兼備地寫人,或身臨其境地談感受。
例如:在教學《秋浦歌》時,我引導學生們觀察圖片,看一看,紅彤彤的天空,你還看到了什么?有的說:我看到了勞動人們的笑臉,我看到了勞動人們紅彤彤的臉龐,又仿佛聽到了他們慷鏘有力的勞動號子等等。運用插圖進行練筆,既釋放了學生的表達潛能,又充實了文本內容,豐富了文本內涵,一舉多得!
4.遇空白,化為實
語文教材中,很多作品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簡練,給學生提供了馳騁想象的無限空間。學生可以依據潛伏信息去想象創造,達到意境深遠,妙趣橫生的藝術境界,這就是空白藝術的精妙之處。引導學生捕捉到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把概括的地方寫具體,把含蓄的內容補充圓滿,通過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為學生提供練筆的平臺。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父親的內容幾乎充滿了整篇課文,而對地下的兒子的描寫就顯得比較空白了,因此可以引導學生想象:36個小時,對于七歲的阿曼達,他是怎樣熬過來的,他會想些什么?會不斷地對自己和朋友說什么?讓學生發揮想象寫一寫。
教師應潛心會文,精心選擇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觸動思想的空白,盡情釋放那傾瀉而出的靈性和情懷。長此以往,孩子的思維才能得以鍛煉。語言的洞察意識也會越來越敏感。
總之,小練筆篇幅小、要求單一、易寫易改。我們要精心設計小練筆,合理評價小練筆,讓我們的語文課上得更為有效,更為靈動,所以,在我們平時的語文常態課上,應該找準切入點,創設情境,真正的為了練筆而動手寫,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的想法。腳踏實地的做到學語文是為了用語文。讓課堂練筆真正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