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坤 馬廣薇
摘要 為探索小麥品種在五河縣土壤上最佳的氮、磷、鉀肥施用量及配比,建立適合本地區土壤和作物特性的施肥模型,2017—2018年在五河縣進行了小麥“3414”肥料效應田間試驗。結果表明,處理N2P3K2、N2P2K3產量較高,說明這2個處理氮、磷、鉀配比較協調;而缺失氮、磷、鉀中的某一種的處理N2P2K0、N2P0K2、N0P2K2則產量較低,一般為6 750 kg/hm2左右。
關鍵詞 小麥;“3414”試驗;施肥模式;配方施肥;安徽五河;2017—2018年
中圖分類號 S512.1;S1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015-01
通過田間試驗,研究探索了小麥品種在五河縣土壤上最佳的氮、磷、鉀肥施用量及配比,建立適合本地區土壤和作物特性的施肥模型,掌握在不同施肥單元的優化施肥量,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從而更加完善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體系,為小麥的增產增效提供合理的配方施肥依據[1-3]。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為砂壤土,肥力中等,前茬為玉米,平均產量約為7 500 kg/hm2,耕地后按區按量施入基肥。10月15日開溝條播,播種量187.5 kg/hm2。該試驗區域交通便利,并且施肥水平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試驗前的土壤養分狀況為有機質1.46%、有效磷1.88 mg/kg、堿解氮89.23 mg/kg、全氮1.62 g/kg、速效鉀183.6 mg/kg。
1.2 供試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當地小麥當家品種煙農19,種植面積占當地小麥種植面積的80%以上,常年產量為6 750 kg/hm2。供試肥料:12%過磷酸鈣,46%尿素,60%氯化鉀。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氮、磷、鉀3種元素的3個因素,每個因素4個水平,共計14個處理,各個處理因子編碼及用量見表1。4個水平的含義: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本地最佳施肥,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該水平為過量施肥水平)。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4-6],小區面積為20 m2(6.67 m×3.00 m),區間間距為25 cm,重復間間距50 cm,南北行,每區12行,行距為25 cm,全試驗區凈面積為840 m2。
1.4 試驗實施
試驗于10月15日播種,播種時土壤墑情較好,10月22日全部出苗,生育期中于翌年1月26日按區按量追施氮肥,3月8日用2-甲-4-氯450 g/hm2、氯氟比氧乙酸、異辛酯3 000 mL/hm2化除1次,效果較好。4月17日、5月21日用戌唑醇、福美雙1.5 kg/hm2、吡蚜酮375 g/hm2防治小麥赤霉病與小麥蚜蟲2次,效果較好。6月初小麥成熟,6月2日收獲計產。
1.5 試驗期間氣候情況
小麥生育期間,冬前氣溫正常,降水適中,光照充足,有利于苗期生長,冬季本地氣溫略偏高,無凍害發生。春季3—4月光照正常,降水略多,氣溫偏低,尤其是4月上旬的倒春寒,對小麥的產量有一定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可將小麥產量及產量結構分為4組:第1組是氮、磷、鉀配比較協調的,也是產量較高的一組,為處理7和處理10,產量均在8 400 kg/hm2以上;第2組為處理6、11、5、13、9、12,這6個處理肥料三要素均不缺項,但由于某項元素不足,造成產量略低,這一組組合最多,產量均在7 500 kg/hm2以上;第3組為處理8、3、4、2、14,共5個處理,這一組產量較低,原因主要是缺失氮、磷、鉀中的某一種而造成,其中個別處理也有可能是試驗誤差形成,產量均在6 750 kg/hm2左右;第4組為無施肥檔次,為處理1,表現為分蘗少、成穗少、籽粒少,但粒較飽滿、千粒重較重,由于土地肥力相當,2018年產量仍達5 250 kg/hm2。
對整個試驗結果進行分析認為,小麥產量的提高氮肥施用量不宜過高,適當地加大磷、鉀肥的施入量能有效提高結實率,從而對產量的提高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處理N2P3K2、N2P2K3產量較高,說明這2個處理氮、磷、鉀肥配比較協調;而缺失氮、磷、鉀中某一種的處理N2P2K0、N2P0K2、N0P2K2則產量較低,一般在6 750 kg/hm2左右。因此,小麥產量的提高氮肥施用量不宜過高,適當地加大磷肥、鉀肥的施用量能有效提高結實率,從而對產量的提高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4 參考文獻
[1] 曹群虎,慕芳,段長林,等.長武縣小麥“3414”試驗肥料效應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4,60(6):17-20.
[2] 李燕,王加軍,趙國成,等.小麥3414田間肥效試驗研究[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1(3):51-53.
[3] 拉毛卓瑪.祁連縣小麥“3414”肥效試驗[J].青海農林科技,2010(2):58-59.
[4] 李純華.小麥“3414”肥料效應試驗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9(4):336-338.
[5] 胡鳳桂,黃占亮,李宏松.壽縣小麥“3414”田間肥效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13):5527-5531.
[6] 王祝余,龔成華,孫國躍,等.響水縣小麥“3414”肥料效應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07(2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