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喻筍 陳志杰
摘要 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生態文明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探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路徑對實現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介紹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以期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村生態文明;綠色經濟;休閑文化;重要性;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 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294-02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處理好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不僅有利于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有利于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1]。
1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2]。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主旨,是人類文明發展到更高階段的一種文明形式。農村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一部分,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先進文明形式,因而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1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人類所用的一切物品的根本來源是大自然。因此,只有遵循自然規律、保護自然、注重維護生態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隨著城市環境準入條件的提高和環境管理的加強,一些地區出現了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的趨勢,這給農村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農村地區面積大、分布廣,農村環境質量會通過多種途徑影響、改變城市的環境質量[3]。例如農村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氣污染都有可能通過食物鏈等渠道影響到城市居民。因此,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只有同步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才能避免城市污染向農村的轉移,切實實現城鄉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保障糧食等食品安全和市民、村民的生命健康。
1.2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黨在新時代的使命之一
源于漢代劉安編纂的《淮南子·汜論訓》的“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準確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治國理念。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忘初心,時刻關注人民的生活,致力于解決廣大人民的合理需求。當前,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距生態文明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還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群眾對環境質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小康社會的需要[4]。
2014年習近平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新年茶話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曾強調“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能否為農村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直接關系到黨的執政根基是否牢固。因此,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想建設美麗鄉村,提供更多的優質綠色食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就必須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引導人們致力于農村生態文明的發展。
1.3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
習近平主席強調:“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且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5]當今,嚴峻的農村環境形勢已成為我國農村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等一些環境問題危害著人民群眾的健康,影響到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到了社會的穩定發展。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這些污水的不達標排放造成了廣大鄉鎮及農村的飲用水源水質呈細菌學指標超標以及氨氮超標等狀況,長期飲用不衛生的水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除此之外,化肥、農藥、除草劑、生長激素等農用化學品的過量使用和使用不當對水體、土壤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土壤、水的污染造成有害物質在農作物和魚類等產品中積累,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各種疾病,危害人體健康。由此可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升級為影響人民身體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民生問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安撫民心的重要舉措。
2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
2.1 發展休閑文化,通過文化教育提高農民踐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生態休閑是休閑的一種形式,它既是人類著力建造的生態環境物質文化和生態享受精神文明的結合,亦是人的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6]。生態休閑倡導的是積極、健康、文明的休閑方式,能夠讓人們在生態良好的自然環境中放松心情、消除身心疲勞、追求精神的自由以及探尋生命之本真。這樣的體驗一方面能夠令人們享受到自然帶給他們的寧靜與平和;另一方面能夠引起人們對于他們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環境的思考,喚醒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農村環境污染嚴重以及農業生產管理水平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的知識水平低。作為我國農村發展的主體,大多數農民沒有受到較高層次的現代化教育,無法掌握先進的、科學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和正確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方法,有的人缺乏環保觀念,也不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因此,對農民進行現代化農村生態文明教育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關鍵的一步。
“教育是一個人獲得現代性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通過現代化教育,能夠幫助農民完成從傳統農村發展理念向現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理念的轉化,摒棄傳統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發展模式,采取綠色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另外,通過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引導農民了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可以調動農民參與的主動性,使農民積極投身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可以督促農民,使農民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永不懈怠。
2.2 發展綠色農村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大會上說過:“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由此可知,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并不是完全對立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即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高質量現代化農村經濟體系的根本條件,綠色經濟是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經濟基礎。農村經濟發展的生產經營者和管理者應當認真分析當地的生態和資源稟賦特點和經濟狀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產品發展特色農村綠色經濟:宜林則林、宜牧則牧,或者發展滿足城市居民回歸自然之需求的農業旅游項目,或者提供滿足消費者安全綠色需求的綠色農產品,或者利用當地獨特的生態氣候條件開發“名特優新”農產品并從一定的壟斷競爭優勢中獲得部分超額利潤等。適當利用農村當地資源發展綠色經濟,獲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除此之外,還需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農村綠色金融服務體系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協調好兩者的關系,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目標。
2.3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格局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既是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方法,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
我國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數量眾多,人地矛盾突出,為了發展經濟,農村地區的資源被過度開發與濫用的現象屢見不鮮,如過度放牧、過度采伐、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抵御病蟲害等。這些高強度耕作種植、不良耕作方式和大量施用化肥的落后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很容易導致土壤退化,最終導致土地生產力降低,并形成惡性循環,使農村生態環境不斷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活動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了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可以通過推廣科學的、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生產管理模式的方法解決因為人地矛盾造成的人均資源不足問題,通過科學的、綠色的科技手段彌補有限的自然資源缺陷。比如,政府可以適當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財政支持,并且出臺政策約束農技推廣人員,讓他們把農藥和化肥知識傳播給農民,開展農業科技普及、有機農業試點等綜合服務,逐步建立科學的、高水平的農村生態生產管理模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新格局的形成,使綠水青山永留農村。
3 參考文獻
[1] 羅賢宇,俞白樺.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3):21.
[2] 王琪.教育也要引入生態文明的概念[J].天津教育,2007(4):12.
[3] 張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問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4] 劉金龍.大力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N].解放軍報,2018-05-28(007).
[5] 郭彩琴,石磊.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我國生態休閑文化發展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4,22(6):29.
[6] 李文龍.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N].金融時報,2018-05-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