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萍
摘要 總結了江淮丘陵地區薄殼山核桃栽培技術,具體包括圃地育苗、林地選擇、造林密度、撫育管理、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薄殼山核桃的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薄殼山核桃;育苗;整地;造林;江淮丘陵地區
中圖分類號 S66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076-02
薄殼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Wangenh.)K.Koch]正名為美國山核桃,屬胡桃科山核桃屬。大喬木,高達50 m,胸徑達2 m。樹干端直,樹冠近廣卵形,根系發達,耐水濕,5月開花,9—11月果成熟。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有一定耐寒性,最適生長在年平均溫度15~20 ℃、年降雨量1 000~2 000 mm的地區。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范圍比較大,在微酸性、微堿性土壤中均能生長良好[1]。在土層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質的地帶生長迅速,深根性,萌蘗力強,壽命長。原產北美東部,江蘇省于20世紀引入栽培于淮安、南京、泰州、江陰等地,河北、河南、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也有栽培。薄殼山核桃亦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是一個用途廣、受益期長、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的優良經濟樹種。近2年,在江淮丘陵地區薄殼山核桃廣泛種植,培育技術顯得極為重要。為提高育苗效率和促進苗木生長,筆者總結了在種子處理、土壤改良和栽植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措施。
1 育苗
1.1 圃地選擇
薄殼山核桃為深根性樹種,喜水、喜肥、喜光。育苗地要選擇地勢平坦、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肥沃、土壤疏松、交通便利的地塊,適宜間隔輪作,忌重茬。
1.2 整地
育苗用地要在秋、冬季進行深耕,深度達40 cm以上,經冬季凍后,于翌春3月前后再翻耕細整1次。施腐熟農家肥45~75 t/hm2作底肥,并施入辛硫磷15 kg/hm2。
1.3 做床
床面寬1.0~1.2 m,步道寬40~50 cm。床面需高出步道10~25 cm。壟間距1 m,溝底寬30 cm,壟高25 cm以上,壟面寬40 cm,每壟播2行。
1.4 種子處理
播種前進行層積催芽處理,選擇地勢較高、可排水的地方用磚塊砌池子,池底部鋪一層磚,池寬80 cm、深60~80 cm,長度因地而定。先將種子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2 h,撈出晾干,在池底鋪一層厚20 cm左右的濕沙,再把種子與潔凈的河沙(河沙濕度要求握成團、松手即散)按1∶3的比例充分混合后均勻放入池內,厚度50~70 cm,上面再加蓋10 cm厚濕沙。池內每隔80 cm插一束秸稈通氣,并加蓋農膜催芽[2]。層積期間沙干時要適時噴水。等胚根長到1 cm左右時,將露白裂嘴的種子挑出播種,剩余的種子繼續沙藏,重復進行,直到無露白裂嘴的種子。
1.5 播種
在3月中下旬完成播種,當土壤5 cm深處的地溫穩定在10 ℃左右時即可播種。條播按行距30~40 cm、株距 20~25 cm播種,播種量450~750 kg/hm2。點播,有胚根的種子胚根朝下播種、裂口露白的種子平放,播種深度為5~7 cm,覆土后澆水。
1.6 容器育苗
營養土為園土、沙土、腐殖質的混合物,三者比例為3∶1∶1,要求混合均勻。容器袋裝土要松緊適當、營養土距容器袋上口1 cm。然后整齊擺放,催芽、播種方法與前相同。
1.7 苗床管理
1.7.1 水肥管理。種子發芽出土前,床面要經常保持濕潤,灌溉要次多量少,促使出苗整齊。幼苗出齊后,子葉完全展開,進入旺盛生長期,灌溉量要多、次數要少,一般每6~8 d灌溉1次。每次要澆透澆足。灌溉時間宜選在早晚,同時要結合病蟲害防治,及時噴施葉面肥。6—8月是苗木生長盛期,應施速效復合肥3~4次。秋季多雨時要及時排水。
1.7.2 松土除草。掌握“除早、除少、除了”的原則,最好在雨后或灌溉后進行除草,這樣既省工又可達到保墑的目的。苗木進入生長盛期應進行松土,初期宜淺,后期稍深,以不傷苗木根系為準。苗木硬化期,為促進苗木木質化,應停止松土除草。
1.7.3 截根。由于薄殼山核桃是深根性樹種,為保證后期移栽成活,需進行截根處理。在7月中旬,苗木根系尚未木質化時,用鋒利工具在苗床表土下15~20 cm深處切斷主根。截根后要充分灌水,使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以利于苗木根系迅速恢復生長,刺激多發側根,同時要施適量的磷肥、鉀肥。
1.8 病蟲害防治
5—6月苗木出齊后,可噴施多菌靈500~6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2次;7—8月可噴施波爾多液防治幼苗褐斑病[3]。在生長期要適時噴施氧化樂果或吡蟲啉防治金龜子、刺蛾、大青蛾等食葉害蟲。
2 選地整地
2.1 造林地選擇
薄殼山核桃是深根性高大喬木樹種,造林地應選擇土層深厚、整地深度不低于80 cm、質地疏松的地塊,也可選在房前屋后栽植[4]。
2.2 造林地整地
整地方法有全墾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3種。全墾適用于坡度<15°、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造林地,整地深度在80 cm以上。帶狀整地適用于坡度16°~25°的山地,有利于水土保持,整地深度30~40 cm,墾地采用由上向下挖筑水平地帶,本著“上挖下填,削高填低,大彎順勢,小彎取直”的原則,筑成內側低,外緣略高的水平階梯,帶基面寬3~4 m。塊狀整地適用坡度較大、坡面破碎以及農林間復合栽植地塊,整地與挖穴結合。整地時將表土和心土分別堆放,挖穴后先填混有基肥的表土,再填心土。
3 造林
3.1 挖穴與施基肥
按株行距4 m×8 m挖穴,穴規格不低于1 m×1 m×1 m。每穴施農家肥不低于50 kg。施后回土填穴,回土時先填表土后填心土。
3.2 起苗
在苗木完全休眠時,用長型鏟鍬挖掘,要求在起苗1周前澆1次透水。裸根苗起苗根系不短于40 cm,并保護好側根。注意保持容器苗袋子完整。
3.3 苗木運輸
根據苗木大小,20~50根打1捆,不同品種要分開打捆,然后掛上標簽,標簽上注明品種、數量、等級,再裝入濕蒲包或塑料袋或紙箱保濕運輸。
3.4 栽植
3.4.1 栽植方法。皖東地區早春栽植最好。外調裸根苗須在水中浸泡24 h方可栽植,本地苗現起現栽。栽植之前應修剪苗木根系,剪去根部先端的0.5~1.0 cm。如根系劈裂,應將劈裂部分全部剪去,以有利于傷口愈合。栽植前,用ABT生根粉處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處理方法:一是噴濕法。用70%酒精100~150 g將1 g ABT 3號生根粉化開,再加水10~13 kg稀釋后,用噴霧器均勻地將根系噴濕,即可栽植。二是蘸根法。將1 g配制好的溶液加水2~5 kg,速蘸苗木根系5~30 min即可栽植。將黏性比較好的土壤打成泥漿,栽植前將根系蘸滿泥漿栽植。
3.4.2 植苗。栽植苗木深度超過原土痕2~3 cm即可,不宜深栽。栽植當天一定要澆透定根水,第2天再澆1次,澆完后覆蓋一層細土。
3.4.3 培土覆膜。澆水后及時培土,要求樹盤周圍培成饅頭形,高30 cm左右,然后在根部覆蓋1 m×1 m地膜,用土壓好。既可以保濕,又可減少雜草生長。
4 栽植后管理
4.1 定干與摘心
嫁接苗栽植后,在60~80 cm高處定干,生長期間根據需要進行抹芽摘心。嫁接苗可根據要求保留2~3個枝條,芽片嫁接苗只保留芽片抽出枝條;實生苗只保留1個健壯向上的枝條,其余全部抹去。
4.2 水肥管理
由于薄殼山核桃是喜水樹種,水對其生長極為重要。因此,在干旱季節,每10 d左右就要澆水1次。新栽植的薄殼山核桃苗木因當年根系處在恢復期,且又施足了基肥,所以一般當年不追肥[5];以后2~3年,在生長期可追施復合肥0.5 kg/株左右。
5 參考文獻
[1] 吳嶸.薄殼山核桃栽培技術要點探析[J].綠色科技,2017(5):54-55.
[2] 耿明軍.薄殼山核桃育苗技術探討[J].現代園藝,2015(4):28-29.
[3] 巨云為,趙盼盼,黃麟,等.薄殼山核桃主要病害發生規律及防控[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9(4):31-36.
[4] 吳克強.美國薄殼山核桃種植技術要點[J].云南林業,2015,36(2):67.
[5] 劉善春.山區美國薄殼山核桃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