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理 何東兵 曹書培 吳小美
摘要 為探明水稻拔節孕穗期稻縱卷葉螟危害對鎮江地區水稻生產的影響及其防治指標,開展了本次試驗。結果表明,水稻結實率、千粒重和理論產量與水稻功能葉的卷葉率成顯著負相關關系,卷葉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水稻結實率、千粒重、理論產量分別下降0.285 8個百分點、0.025 g和39.268 kg/hm2;拔節孕穗期有1頭/百穴稻縱卷葉螟幼蟲完成生命周期,大約損失稻谷4.58~9.84 kg/hm2,且蟲量越高單頭幼蟲造成的損失越大。以經濟允許產量損失率3%為計算標準,水稻最后3張功能葉的卷葉率應控制在6.5%以下,拔節孕穗期稻縱卷葉螟蟲量應控制在0.52頭/穴以下,水稻拔節孕穗期稻縱卷葉螟大發生時的防治指標可定為幼蟲30~40頭/百穴。
關鍵詞 稻縱卷葉螟;水稻拔節孕穗期;產量;防治指標
中圖分類號 S435.1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111-01
稻縱卷葉螟是江蘇省水稻上的重要害蟲,常年發生3代,即四(2)代、五(3)代和六(4)代,其中五(3)代及蘇南沿江局部地區的六(4)代為主害代[1]。有關五(3)代及六(4)代稻縱卷葉螟危害損失及防治指標的報道很多[2-3]。但稻縱卷葉螟大發生年份,遷入峰次多、蛾峰期持續時間長、世代重疊嚴重[4],很難界定田間白葉是由五(3)代還是六(4)代稻縱卷葉螟危害造成。目前,稻縱卷葉螟防治指標多以蟲卵量來確定,但實際上農戶極少根據田間蟲量確定是否防治(田間蟲量不易剝查、且農戶辨識不清),更多是根據田間白葉量確定。2017年,筆者對水稻拔節孕穗期稻縱卷葉螟蟲量、白葉率和水稻產量損失的關系及經濟閾值進行了研究,以期為科學治理稻縱卷葉螟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田塊位于江蘇(鎮江)現代農業(稻麥)科技綜合展示基地(丹徒區榮炳鎮曙光村),前茬為小麥,土壤為馬肝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
1.2 供試水稻
供試水稻品種為揚農稻1號,于2017年6月14日機插。生長期間肥水管理正常, 試驗前病蟲草害正常防治。
1.3 調查內容與方法
蟲量與卷葉調查:8月7日選取沒有卷葉的稻株掛上標記牌,每7 d調查蟲量與卷葉數,8月28日最后一次調查,再次掛牌標記,與灌漿以后的白葉區別。水稻灌漿以后植株組織明顯老化,初孵幼蟲不能正常取食,自然死亡率較高[5],不再進行調查。調查蟲量時注意不能剝查,可用指腹輕輕觸壓卷葉確定是否有蟲,同時和大田剝查蟲量進行比對。
損失率調查:在收割前5 d,從2次掛牌標記的稻株中選取株高基本一致但卷葉率不同的水稻20株,清點穗粒數、穗實粒數和總粒數,稱取實粒重,計算千粒重、結實率。
1.4 數據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7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卷葉率與水稻結實率、千粒重和理論產量的關系
本試驗分析了水稻最后3張功能葉卷葉率和水稻產量性狀的關系。結果表明,水稻結實率、千粒重和理論產量與稻縱卷葉螟危害造成的卷葉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其線性回歸方程模型分別為y1=-0.285 8x1+71.965,R2=0.940 9(圖1);y2=-0.025x1+25.44,R2=0.924 7(圖2);y3=-39.268x1+8 511.1,R2=0.953 9(圖3)。水稻功能葉卷葉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水稻結實率、千粒重、理論產量分別下降0.285 8個百分點、0.025 g和39.268 kg/hm2。
2.2 不同蟲量與水稻理論產量的關系
水稻理論產量與稻縱卷葉螟單穴蟲量成顯著負相關關系,其回歸方程模型為y3=-61.244x22-457.14x2+8 478.9,R2=0.967 4(圖4)。水稻拔節孕穗期,有1頭/百穴稻縱卷葉螟幼蟲完成生命周期,大約損失稻谷4.58~9.84 kg/hm2,且蟲量越高單頭幼蟲造成的損失越大,當蟲量超過860頭/穴時,水稻基本絕收。
2.3 防治指標的確定
以經濟允許產量損失率3%為計算標準,將y3=97%×8 511.1代入損失模型y3=-39.268x1+8 511.1,得x1=6.5,即水稻最后 3張功能葉的卷葉率應控制在6.5%以下;代入模型 y3=-61.244x22-457.14x2+8 478.9,得x2=0.52,即水稻拔節孕穗期稻縱卷葉螟蟲量應控制在0.52頭/穴以下。在稻縱卷葉螟大發生年份,以2次防治費用600元/hm2、稻谷價格3.1元/kg、防治效果80%~90%計算,得出稻縱卷葉螟的經濟閾值為34~40頭/百穴。
3 結論與討論
稻縱卷葉螟是我國水稻上的一種重要遷飛性害蟲,近年來給我國水稻生產造成嚴重的損失[6]。拔節孕穗期是稻縱卷葉螟危害的主要時期,也是水稻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水稻功能葉在拔節孕穗期被稻縱卷葉螟危害后,千粒重與地上部生物產量下降,空秕率明顯上升[7]。本研究結果表明,水稻結實率、千粒重和產量與水稻最后3張功能葉的卷葉率成顯著負相關關系,水稻功能葉卷葉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水稻結實率、千粒重和產量分別下降0.285 8個百分點、0.025 g、39.268 kg/hm2;拔節孕穗期有1頭/百穴稻縱卷葉螟幼蟲完成生命周期,大約損失稻谷4.58~9.84 kg/hm2。
在生產實踐中,由于田間蟲量不易剝查、農戶辨別不清等,農戶極少根據田間蟲量確定是否防治,更多是根據田間白葉量確定。筆者認為,確定稻縱卷葉螟防治指標時,兼顧白葉率具有一定實踐意義。以經濟允許產量損失率3%為標準,水稻最后3張功能葉的卷葉率應控制在6.5%以下,拔節孕穗期稻縱卷葉螟蟲量應控制在0.52頭/穴以下,水稻拔節孕穗期稻縱卷葉螟大發生時防治指標可定為幼蟲34~40頭/百穴。
該試驗是在五(3)代稻縱卷葉螟特大發生的條件下進行的,且不同地方、不同水稻品種和不同生育期均會對稻縱卷葉螟危害造成影響,因而本試驗可能有不準確之處,仍需繼續進行研究探討。
4 參考文獻
[1] 朱鳳.江蘇省近年稻縱卷葉螟重發原因及防治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09,29(9):15-17.
[2] 楊新軍,汪云好,周德美,等.五(3)代稻縱卷葉螟為害與產量損失率的關系[J].安徽農業科學,2004,32(1):33.
[3] 龔林根,張念環,張景飛,等.六(4)代稻縱卷葉螟為害損失測定初報[J].中國植保導刊,2003,23(4):15-16.
[4] 肖曉華.稻縱卷葉螟大發生原因分析及綜合防治策略[J].湖南農業科學,2008(1):79-81.
[5] 邰德良,李瑛,梅愛中,等.六(4)代稻縱卷葉螟初孵幼蟲適生臨界期的判定[J].中國植保導刊,2012,32(1):42-44.
[6] 楊亞軍,徐紅星,鄭許松,等.中國水稻縱卷葉螟防控技術進展[J].植物保護學報,2015,42(5):691-701.
[7] 梁家榮,劉樹法.稻縱卷葉螟危害損失與防治指標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1,29(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