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超 薛麗靜 陳淑君 王敏軍 李國成 杜新穎
摘要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主要病害之一,該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幼苗素質和水稻產量,給水稻的正常生長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為此,本文從水稻立枯病的發生原因、發病癥狀、主要病原等方面對該病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立枯病;發生原因;發病癥狀;病原;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112-01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與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而水稻立枯病的發生嚴重影響著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水稻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應加大對水稻立枯病的研究與防治。為了促進水稻的健康生長,現將水稻立枯病的發生及防治總結如下。
1 發生原因
水稻立枯病可分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2種。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良條件下,秧苗蒸騰失水與吸水失調引起,即由于葉片蒸騰作用需水較大,根系吸收的水分無法滿足其需求,造成葉片水分不足,影響正常的生理代謝,引起植株發病;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如地勢偏低、土壤質量差、土層通透性差以及溫度的變化等一些不良因素都可能引起病害的發生。病理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種子或床土消毒不徹底,加之幼苗生長環境不良以及管理不當,致使秧苗生長不健壯,抗病力減弱,導致發病。一般在連續低溫或者溫度時高時低的情況下極易發病,尤其是遇到高溫多濕時,植株易發生徒長而導致立枯病的發生。
2 發病癥狀
立枯病的致病原因不同,其所表現出來的癥狀也是不盡相同。生理性立枯病發病時,葉片表面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代謝物累積在葉片的表面,致使葉片發黃。此時葉尖在早晨時不出現水珠,午時心葉卷曲,若不防治,最終將導致葉片全部枯死。真菌性立枯病的病害癥狀特別明顯,可分為芽枯、針腐、黃枯、青枯。如果發病,幼苗的幼芽或根變成褐色,病芽扭曲,腐爛而死;或者種子與幼苗莖基交界處生有霉層,莖基軟弱,易折斷,育苗床中幼苗成簇、成片發生,呈現一簇一簇的黃化枯死苗。同時,真菌感染具有可傳染性,如果植株中有一株發病 ,則會極大地加大其他植株感病的概率,對于水稻來說也是致命的病癥[1]。
3 主要病原
不同地域、不同土質類型、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有關水稻立枯病病原的研究結果差異很大。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發現,幾乎所有文獻都指出鐮刀菌、腐霉菌、絲核菌是引起水稻旱育秧苗立枯病的主要病原[2]。
在國外,非魯賓學者Bandong報道,羅氏白絹小菌核病引起苗期侵害;印度Kannaiyar認為,苗期水稻立枯病病原是水稻胡麻斑病菌及梨孢屬;美國Rush認為,病原菌除羅氏白絹小菌核病外,還有稻雙極蠕孢、新月彎孢、粉紅鐮刀菌、串珠鐮刀菌;英國Whitey認為,水稻立枯病由腐霉、稻胡麻斑病菌和小菌核病復合侵染所致;Yoneyama首次報道,布克氏菌屬(Burkholderia)的B. glumae引起苗腐爛病。
在國內,20世紀70年代初,周燮、葉鐘音從死苗上分離到綿腐菌、腐霉、水霉菌、鐮刀菌和稻胡麻斑病菌;林佩力研究認為,病原除主要病原菌鐮刀菌外,還有腐霉菌、絲核菌;華致甫認為,主要病原菌為立枯絲核屬,其次為鐮孢屬,前者致病力遠高于后者;俞孕珍從稻苗上分離到木賊鐮孢、尖鐮孢和禾谷鐮孢。
4 防治措施
在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面,我國各地水稻生產者主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防治的思想為指導方針,根據病害不同的產生特點和產生機理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3]。采取栽培措施結合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技術,控制苗期立枯病的發生。生產上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防治。
4.1 選種
選用抗病抗寒力強的優良品種,精選種子,細致催芽。用鹽水進行浸泡選種,除掉質量差、不飽滿的種子,篩選出品質優良、抗性強的種子進行播種。
4.2 苗床管理
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的地塊,苗床整理以濕度適宜、土壤勻細為主,土壤pH值控制在4.5~6.0之間。為了使秧苗健壯生長,在水稻的苗期進行調酸,一般在水稻1.5葉時澆硫酸水500倍液,防止返鹽。床土忌用墻土和動物糞便土,苗床基肥不得施用腐熟糞土。
4.3 控制苗期溫度
水稻苗期生長期間要求白天溫度控制在20~28 ℃之間,夜間控制在10~15 ℃之間。
4.4 合理播種
播種密度不要過大,理論上300 g/m2為最佳播種量。但是實際種植過程中,考慮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機以及農資成本等,會加大播種量,但絕對不能超過500 g/m2 [4]。
4.5 合理施肥
為了提高秧苗的碳氮比,增強秧苗素質,可適當增施磷鉀肥[5]。并在此基礎上,做好肥水管理。
4.6 加強田間管理
指導農戶做好通風煉苗,有條件的應及早寄秧或插秧;發芽至2葉展開以前,促使秧苗適應高溫,此后溫度不宜過高,以免徒長[1]。
4.7 藥劑防治
可用6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每50 g藥兌水35 kg)預防;在三葉期出現零星卷葉或無風的早晨出現零星秧苗葉尖端無水珠時,應及時用藥搶治,搶治時用藥濃度為300~500倍液(每50 g藥兌水15~25 kg)。
5 結語
近年來,隨著科研人員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深入,對于水稻立枯病的致病機理、病原種類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應以增強秧苗抗病性、提高育秧技術、科學水肥管理為主,同時通過化學防治方法達到殺菌的目的,從根本上對水稻立枯病進行科學有效的綜合防治[6]。
6 參考文獻
[1] 劉穎.水稻立枯病防治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6(8):88.
[2] 高同春,葉鐘音.水稻旱育苗立枯病研究進展[J].世界農業,2001(1)34-36.
[3] 黃慶波.吉林水稻常見病害的發生及防治[J].農業工程技術,2017(3):26.
[4] 馬淑芬,谷維,張玉磊.寒地水稻立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1):129-130.
[5] 沙月霞,王國珍,陳惠娟,等.水稻立枯病的探討及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07(4):51-52.
[6] 魯向陽.淺談水稻旱育秧立枯病成因及防治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6(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