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克
摘要 本文對家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高溫條件下的變化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36 ℃高溫引起家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其中高溫處理3 h的處理組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上升幅度高于高溫處理1 h的處理組。
關鍵詞 高溫;家蠶;酚氧化酶;活性
中圖分類號 S8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222-01
酚氧化酶作為一類細胞免疫因子,在絲氨酸蛋白酶級聯反應及黑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2]。昆蟲缺乏哺乳動物復雜的免疫球蛋白,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抵御外源病原微生物侵染時,體液免疫應答主要是產生抗菌肽,而細胞免疫應答包括吞噬作用和黑化包被等過程。由酚氧化酶參與的黑色素形成在昆蟲免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能夠包被和消除入侵的外源異物及在傷口處防止血淋巴的流失。酚氧化酶是無脊椎動物氧化殺傷系統中的重要免疫因子,催化氧化酚類底物生成醌,醌再經非酶促反應最終生成黑色素,黑色素可直接參與殺傷、抑制和凝集病原等免疫活動[3]。關于高溫條件下家蠶酚氧化酶活性變化規律鮮見報道。本試驗對家蠶五齡第3天幼蟲進行高溫處理,探究高溫條件下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變化規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家蠶932品系,于26℃恒溫培養箱中,用桑葉飼養至五齡第3天的幼蟲。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即選取家蠶五齡第3天幼蟲,置于36 ℃高溫條件下分別處理1 h和3 h,以26 ℃正常飼養的家蠶為對照(CK)。
1.3 試驗方法
取高溫處理后0、12、24、48 h的家蠶幼蟲血淋巴,加入0.5 mL PBS緩沖液(0.2 mol /L,pH 7.0),在4 ℃、5 000 r/min離心10 min,上清液用于酶活測定。酶活測定參照文獻[4]的方法:取0.2 mL酶液,加入1.3 mL磷酸緩沖液(0.2 mol /L,pH 6.8)和1.5 mL鄰苯二酚(0.2 mol/L),在25 ℃水浴中震蕩反應15 min,在波長420 nm下測定OD值。
2 結果與分析
高溫處理后,家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36 ℃高溫處理1 h和3 h的處理組均引起家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出現先升高的趨勢,達到一個峰值,隨后逐漸降低至與對照接近。高溫處理1 h,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在處理后12 h達到最高值(15.36 U/mg);而高溫處理3 h,酶活性在處理后6 h即達到最高值(20.84 U/mg)。在測定的時間范圍內,高溫處理時間越長,家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上升越快,上升幅度也越大。
3 結論與討論
酚氧化酶參與的黑色素形成在昆蟲體液免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能夠包被和消除入侵的外源異物及在傷口防止血淋巴的流失。昆蟲酚氧化酶的活性和含量常用來作為評價其免疫能力大小的指標[5-6]。陳文柱等[7]測定了家蠶血淋巴酚氧化酶的活力分布,發現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在各齡初期與末期較低,在齡中期相對較高,這與家蠶各個齡期的抗性規律一致,表明血淋巴酚氧化酶與家蠶抗性存在一定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表明,36 ℃高溫處理家蠶,酚氧化酶活性顯著升高,高溫處理時間越長,酶活性上升越快且上升幅度越大。高溫條件下,家蠶酚氧化酶活性變化是蠶體對逆境脅迫的應激反應和自我保護的表現,解析高溫引起家蠶酚氧化酶活性變化規律,可以為培育抗逆新品種提供一定的參考。
4 參考文獻
[1] 劉麗萍,奚耕思,王芳,等.昆蟲酚氧化酶的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2013,5(4):383-387.
[2] 張明明,初源,趙章武,等.昆蟲天然免疫反應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昆蟲學報,2012, 55(10):1221-1229.
[3] CERENIUS L,LEE B L,S?魻DERH?魧LL K.The proPO-system:pros and cons for its role in invertebrate immunity[J].Trends in Immunology,2008,29(6):263-271.
[4] 張道偉,陳靜.酚氧化酶參與德國小蠊對大腸桿菌的免疫應答[J].昆蟲學,2014,57(10):1123-1132.
[5] 蔣經偉,從聰,董穎,等.不同細菌刺激后仿刺參體腔液中免疫相關酶的應答變化[J].動物學雜志,2015,50(6):947-956.
[6] LI G R,ZHANG S C,LI H Y,et al.Advance on the study of phenoloxidase I—properties,functions,distribution and change during embryonic stage[J].Marine Sciences,2003,27(4):4-8.
[7] 陳文柱,李兵,貢成良,等.酚氧化酶在家蠶血淋巴中的活力分布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江蘇蠶業,2005,27(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