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寧|文
距離2015年12月十家國內主要銅生產企業聯合發出減產倡議已經一年有余,實際生產情況如何?銅企業究竟應如何科學地深化供給側改革?筆者就這方面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淺見,供相關人員參考。
2015年12月1日,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云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家國內主要銅生產企業聯合發出倡議,稱為應對極端市場困難的局面,各企業將在短期內先關停虧損產能,中長期內將進一步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未來幾年將不再擴大產能。此外,各主要銅企業還決定,2016年將采取減少精銅產量35萬噸,以及其他為維護行業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各企業間將建立增強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根據市場運行態勢每半月召開會議,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市場形勢。
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實際情況如何?銅企業究竟如何科學地深化供給側改革?筆者就這方面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淺見,供相關人員參考。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精煉銅產量同比增加6%至844萬噸;鉛產量同比增加5.7%至467萬噸;鋅產量同比增加2.0%至627萬噸;鋁產量同比增加1.3%至3187萬噸。
2016年全年我國精煉銅表觀消費量1164.3441萬噸,上年為1142.6479萬噸,同比增長1.9%。雖然產量同比增幅略有擴大,但進口3629061噸,同比減少1.33%,出口425620噸,同比猛增101.17%,凈進口量大幅減少,總體表觀消費量增幅不大,考慮到2016年進口銅精礦加工費大幅上漲、加工利潤豐厚的情況,應該說供給側改革的成果明顯。
銅價方面,2015年末上海期貨交易所現貨月合約收盤價36710元/噸,而2016年末為45200元/噸,同比大幅上漲23.13%,供給側改革的成果也在銅價上面得到了充分體現。
但要繼續深化改革的成果,必須在下面的幾個方面繼續努力。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煤炭、鋼鐵、水泥、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幾大礦業行業哀鴻遍野,虧損面已經達到80%以上,產業利潤呈斷崖式下跌,產能過剩嚴重,能維持正常生產、保持不虧損已屬不幸之萬幸。
對礦山企業來說,依靠科技進步來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很大空間。特別是在選礦裝備和工藝上,如果引進先進的裝備和采用先進的工藝,對產品實行差別化管理,做到高中低端產品并舉,需要高端有高端,需要低端也有低端,那就能做到優質有效供給,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除了上述的改革共性之外,性質不同的企業還必須在管理上進一步提高。非國有礦山,相對更看重經濟效益,機制也相對靈活,在市場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暫時停產是可以實現的,所以必須在努力降低生產成本的前提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產量,彈性生產,并用期貨工具來預防價格不利波動的風險。國有礦山的歷史包袱都相當沉重,承擔著很重的社會責任,規模相對較大,人員較多,導致一些成本奇高、產生巨額虧損的礦山都不能停產。但這些無效的供給退出市場是必然的結果,相關企業應該未雨綢繆,從長計議,通過老礦山的資源接替、新資源的開發、甚至業務轉型等解決人員再就業問題才是重中之重。
冶煉環節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的方向有二:一些僅有全部或者部分粗煉的民營企業的產能利用率情況主要視效益而定,這些企業由于投資規模小,技術水平落后,生產成本高,對環境的污染也比較大,即使是在銅精礦加工費大幅上漲的2015年也舉步維艱,在整個冶煉行業的劣勢越來越明顯,被市場自然逐步淘汰是必然的結果,但在銅價處于上升周期時它們仍然有利可圖,所以自然淘汰的過程將相當漫長。政府相關監管部門雖然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使其強行關停,但可以加大相關的執法力度,增加其違法違規生產的成本,迫使其逐步降低產能利用率,加速這些落后產能淘汰的速度。
另外一些達到規模效益、冶煉工藝完整的企業,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也大有可為,目前最新的冶煉技術有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閃速冶煉技術適合處理高品質的礦石,單系統處理能力大,容易達到規模效益;而底吹、側吹冶煉技術更適合處理復雜的多金屬礦石,綜合回收能力更強。這兩種新技術為絕大多數冶煉企業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提供了方向。一些歷史悠久的冶煉企業盡管與一開始投產時相比,通過多次技術改造升級以后產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與目前最新的工藝相比,在生產成本、資源綜合利用、產品質量和環境保護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普遍距離居民區很近,異地搬遷、根據自身的原料來源等情況采用上述兩種最新工藝的其中之一,一次性達到規模效益是最佳的選擇。

由于銅材料的種類繁多,各種不同銅材料的產能狀況差異很大,大致情況是:低端銅材料產能嚴重過剩,主要是這些產能的投資比較少,但產值大,各地政府為了GDP增長的需要,盲目招商引資所致。高端銅材料產能不足,要依靠進口,主要是因為國內沒有掌握一些關鍵技術,不得不依賴進口。
銅加工環節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必須因地、因品種制宜:不僅必須限制新增的低端銅材料產能投產,對既有的落后產能還要加大淘汰力度。對于高端銅材料產能,必須通過技術、設備和人才等的引進加速擴張,盡快擺脫目前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但這種結構性失衡的局面調整非常困難,還必須預防某些企業打著發展高端銅材料的幌子、行低端銅材料上馬之實的情況發生。
銅礦山行業成本雖然增長很快,但波動卻相對較小。2005~2013年間全球銅礦的利潤堪稱暴利,直到2014年才開始減少,而2015、2016年全球銅產業利潤最高的冶煉行業,正是主要得益于銅礦石價格的下跌和加工費的上漲。
在銅價由每噸10000多美元下跌到4000多美元的大背景下,2011~2015年銅下游加工企業也獲得了可觀的額外利潤。由于這些企業基本是按照訂單生產,原料也可以分批購買,因此其采購通常都盡可能地后移,在銅價下跌階段采購原料便可產生高額價差。
隨著企業國際化程度的加大,銅企業所面臨的整體風險也在提升。盡管銅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利潤波動很大,但作為一個擁有銅全產業鏈的集團公司來說,無論銅價如何運行,只要風險控制得當,都可以做到主營業務持續盈利和可持續發展。
當前銅價已經擺脫了前5年的下跌走勢,步入中長期上漲的可能性較大,銅企業的效益也從谷底回升,這必將給銅企業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帶來更大的難度,觸及更多相關人員的利益。但銅行業作為一個國際化的行業,參與的是國際化的競爭,不積極深化改革,在國際市場經濟環境惡化的情況必然會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