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一生
咸平四年(1001年)九月,遼軍再度下了血本,趁著宋軍威虜軍堡壘空虛的機會,集結八萬大軍南下,非啃掉這個硬骨頭不可。
遼軍由遼圣宗的弟弟耶律隆慶領軍,誰知他出門沒看天氣,路上被暴雨淋得透心涼。最嚴重的是,遼軍騎兵的強弓竟全被淋得不能用了,要想打敗宋軍,只能靠肉搏戰了。
但耶律隆慶卻相當自信,他帶來的這八萬遼軍,集結了遼國所有精華,包括連當年戰神耶律休哥都沒能撈到指揮權的王牌軍隊—鐵林軍。所以哪怕沒有弓,他相信,僅靠肉搏戰也完全能殺倒一片。于是遼軍按照原計劃,冒雨急速突進。
但耶律隆慶沒想到的是,經過短暫糾結后,在主持山南戰事的樞密使王顯的力請下,宋真宗終于下了決心:打!而且,宋朝已做好了最充分的應對:經過自宋太宗起歷代君臣的苦心經營,大宋已打造了一批新生代騎兵。當遼軍在凄風苦雨中行進的時候,大宋的騎兵精銳也在高速集結,三萬大宋騎兵精銳嚴陣以待。
當時大宋雖然缺馬,但從不缺錢,特別是當時的外貿改革搞得好,海外貿易銷路大開。資金儲備充足,良馬也買得多,宋軍可以第一時間調動的力量達數萬騎兵。而且,比起毛頭小子耶律隆慶,大宋主持戰事的王顯雖然名氣不大,又是個文官,卻曾在邊境工作多年,軍事經驗十分豐富。

這是一場薈萃了宋遼騎兵王牌精銳的全明星對決,更是決定兩大帝國戰事走向的戰爭。
此戰結果,從各級官員的奏報來看,從威虜軍一路向北,全是遼兵的尸體,由于很多都跌落山崖,首級沒法割來統計。這一戰深深刺激了遼國的自尊:宋軍斬首兩萬級,陣斬遼國軍官15名。
尤其令蕭太后憤怒的是,宋軍把遼軍人頭在邊境筑成京觀(古代為炫耀戰功,聚集敵尸,封土而成的高冢)。跑回遼國的耶律隆慶差點被暴怒的蕭太后拖出去砍了,還是遼圣宗苦苦哀求,才得到寬大處理。
如果說這場戰役之前,蕭太后與遼圣宗母子還懷著拔掉威虜軍堡壘從此南下大宋一馬平川的念想,那么經此一敗,這狂妄念頭算是徹底熄火。
這場慘烈大戰后,遼國對大宋的戰爭方式開始悄然變化,不再是頭破血流的攻城略地,而是改成騎兵快速襲擾,在邊境上咬一口就跑,絕不再做纏斗。
三年后,準備充足的蕭太后母子發動了一場先期動用軍隊22萬,總兵力高達50萬的瘋狂南侵,叫囂著要收復關南17縣,卻是邊打邊派使者談判,直打到澶州,被宋朝狠狠揍了一頓,才簽了和平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