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不叁

穿越到秦朝之后,你遇到的第一件事會是什么?答案是被抓。這不是聳人聽聞,在秦朝,穿越者類似于偷渡客。你不可能像古裝劇里的大俠那樣在秦朝滿大街亂逛,任何一位秦朝民眾都會來盤問你,假如你沒有證件—“驗”“傳”“符”等,他們一定會把你扭送到官府。等待你的也很可能會是游蕩罪、逃亡出關罪、偷渡出境罪等,以及被罰為刑徒、接受勞動改造一類的命運。
即使你運氣足夠好,沒有第一時間被抓,也沒有住處可以落腳,因為秦朝所有的旅館都不會收留一個來路不明的人。你只能避人耳目,長期露宿荒郊野嶺,過著秦朝版白毛女的生活。所以還是乖乖去到官府,讓他們給你上戶口吧。
上好了戶籍,作為新移民的你被編入了“什伍”—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你和自己的鄰居甚至家人都有義務互相監視、互相救助;假如“什伍”中任何一人犯罪或者受到侵害,你卻置之不理,是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這就是連坐制。
不過,鄰居們互相監視的內容僅限犯罪和可疑現象,不涉及日常生活。從《秦律》這條規定還能看出連坐制積極的一面:假設有人在大街上殺人,你又剛好在百步以內、目睹兇案發生,如果袖手旁觀而不援助,事后就要被罰上交兩副鎧甲。
連坐制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無差別處罰,秦朝法律格外強調知情與否:譬如熟人偷錢之后來你家做客,你并不清楚他的犯罪行為,對方被抓后,也就不需要連坐。假設有強盜沖入你家,你高聲呼救,但此時你的鄰居們都不在家,事后他們也不承擔責任,需要承擔連坐責任的是你們的“伍老”“里典”。
非但這些基層管理人員會被連坐,官職越高越容易被連坐。商鞅變法時期的兩位太子傅就是最知名的受罰者。太子駟犯了法,但他年齡太小又是儲君,不便對其直接處罰,于是這兩位承擔監護責任的老師不幸躺槍,一個被割了鼻子,另一個臉上被刺了字。
秦朝一直處于戰爭狀態,關于日常生活的規定細致到喪心病狂。
不許隨意享受。商鞅認為,禁止驕奢淫逸能保證民眾“氣不淫,行作不顧”,因此秦朝禁止一般民眾隨便聽音樂、喝酒吃肉、穿華麗衣著等,就連穿絲織的鞋上街都不可以。
不受理匿名信。官府任何人收到匿名信,都不許拆開看,而應該第一時間把它一燒了之。投信者被抓,不管內容是否屬實,都要受罰。
不許指桑罵槐。官府對言論的限制主要集中在“以古非今”之上,也就是禁止以吹捧古代的形式來影射朝政。
不許歌功頌德。商鞅變法初始時,很多民眾怨聲載道,體會到好處后又開始贊揚新法,結果商鞅把他們全流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