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祥
抗日戰爭前,中國的工業集中在沿海城市,尤以上海為工業重鎮。當沿海地區悉數淪陷后,大后方的重慶和昆明成為當時中國的工廠集中地,其次是貴陽、西安、寶雞。
戰爭初期,工業設備和物資的內遷還算順利,但熟練技工大多不愿意跟隨政府和企業去內地過苦日子,所以技工短缺成為戰時生產的一大難處。
后方工廠里的骨干技工多來自上海、無錫、廣州、天津、漢口等城市,本地先前無成熟工業,故無法培養技工群體。西遷的技工,或者由政府專門運送,或者由政府和廠家一起運送。
當時在西南、西北的工廠里,技工供不應求,絕無失業之虞,跳槽現象因此極其普遍。本事過硬的技工根本就不屑于跟雇主爭取提高待遇,他們認為這純屬浪費時間,跳槽一次,收入就增加一次,換廠動作川流不息。
雇主們一方面從別廠挖人,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的骨干員工被人挖走,便更加依賴外來的技工培養本地工人,但養成速度很慢,本地工人始終不能取代外來技工。
技工們過于頻繁的跳槽自然影響了工廠生產,也降低了戰時生產效率,1943年初,行政院公布《戰時管制工資辦法》,同年7月頒發《戰時全國技術員工管制條例》,多少緩解了一下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