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虞章
認識大勢,是要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即歷史和時代的大勢。堅定自信,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認清大勢、把握歷史規律, 是堅定自信的前提和依據。堅定自信才能堅定理想信念,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更好推進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
一、認識大勢,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運用唯物辯證的科學分析方法,透過現象把握實質
在事物發展中往往存在多種可能的趨勢, 大勢即事物發展過程中具有客觀必然性的根本趨勢。在世界上事物錯綜復雜的因果鏈條中,這種大勢是在各種趨向力量的交互作用中實現的。
由于歷史的和階級的局限性,“整個人類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對于社會的發展歷來沒有預見,或者沒有清楚的預見。只有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才對社會發展有了預見,使人類對社會發展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階段。”(《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頁)馬克思主義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把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由此必然產生的社會結構確立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這一基礎出發來說明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解剖了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以及原始社會解體以來的階級斗爭,從而于不同階段上歷史活動主體博弈的撲朔迷離中揭示了社會形態演進的各個時代,即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
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同道路的曲折性是辯證的統一。歷史的演進像一條洶涌澎湃的大河,蜿蜒曲折,卻始終奔騰向前。然而,歷史長河中的泡沫、旋渦、逆流、曲折,會使人們囿于一時的現象而看不到前進的大勢。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偉大的認識工具。認識大勢,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運用唯物辯證的科學分析方法,透過現象把握實質。
二、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思維、辯證思維進行歷史比較和國際比較,確立堅定“四個自信”的歷史依據和現實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是拿今天之中國和新中國成立以前的中國相比、同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相比得出的科學結論,也是在當今世界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互動中進行國際比較得出的科學結論。
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頁)把問題提到一定歷史范圍之內,就要考察、把握事物基本的歷史聯系和歷史實踐,這樣才能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的結合上進行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中國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幾乎所有帝國主義國家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數百個不平等條約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緊緊捆住了中國的手腳,使中國不斷蒙受屈辱,不斷走向貧困和衰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但無數志士仁人的奮斗都失敗了,并為此而抱恨終天。“
自從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歷史就改變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改變了方向。”(《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頁)在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接續奮斗中, 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開辟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而且也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在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格局中,美國和西方壟斷資本的統治由盛而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正成為時代性的特征。
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已進入第十個年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仍然復蘇艱難。這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上是很反常的。美國情況雖稍好一點,但前景仍然黯淡不明。2016年,經濟學家、美國前財長勞倫茨·薩默斯認為,“未來前景的最好可能是陷入長期停滯。更糟的是,由于經濟復蘇如此乏力和無望,人們普遍認為下一次金融危機可能已經走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各國制度模式、發展道路、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檢驗中,中國交出了西方國家無可企及的漂亮答卷。這種態勢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深化、激化,導致當代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生命力呈現枯萎、走向衰落的表現。而我國在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有比較才有鑒別。我們完全可以從科學比較中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堅定我們的信心。我國從改革開放初的世界第11大經濟體躍升為第2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每年在30% 以上。2016年全球的經濟增長為3.1%,中國的貢獻率超過了所有國家之和。
由于美國踏上下坡路,經濟民族主義和逆全球化傾向抬頭,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也在美中之間發生了互換。這是一件牽動世界格局、關乎人類未來的大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戰后由美國主導的附帶政治條件和排他性的經濟全球化已難以為繼。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由理想轉化為行動,由愿景轉變為實踐,兩種不同版本全球化的經緯已清楚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當前世界經濟處于不確定的背景下,各國期待中國扮演新的經濟全球化推動者角色。中國的成功和秉持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全球化的理念,更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希望。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會后說:“舊的全球化模式過時了,與傲慢的西方模式相比,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更受歡迎的全球化模式。”endprint
從政治制度及其體制模式上比較來看,美國以政黨輪替、三權分立為特征的政治體制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連學者弗朗西斯·福山都承認,“美國民主沒有什么可以教給中國的”“美國有很多政治制度當前都日趨衰敗”。同時,他也承認:“要對這種政治制度進行重大改革是難以想象的,因為兩大政黨都鼓不起勇氣割舍掉利益集團提供的資金,利益集團也怕出現一種金錢買不到影響力的制度。”近年來,美國的貧困人口不斷增加,也從一個方面說明美國的民主制度出了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統籌推進“五位一體”整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歷史性變革和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這一切,彰顯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偉大力量。
三、不斷夯實“四個自信”的文化根基和理論根基,在自覺抵制錯誤思潮過程中,堅持和發展“四個自信”
習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又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這就告訴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內在地包含了要堅持正確的文化方向,堅持黨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文化立場。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不是相互割裂而是辯證連結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發展的母體,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改造發展。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中產生的革命文化,是我們的紅色文化基因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直接源頭。今天中華民族精神標識的內涵,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于一體的獨特的文化品格。
我們提升“四個自信”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就是凝聚著這一世界觀、方法論運用于當代中國治國理政、管黨治軍的最新理論成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聯系黨和國家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正確進行歷史比較和國際比較,認清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是提升“四個自信”的基本途徑。
在加強和拓展理論武裝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旗幟鮮明地抵制錯誤思潮。這是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從而提升“四個自信”的必然要求。
必須看到,在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蝕下,國內有些人失去了基本的識別能力和基本的自信。甚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多民眾在嚴重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沖擊下質疑資本主義制度之時,國內一些人依舊昏昏然不辨方向,繼續向往著已經支離破碎的“美國夢”。有人甚至對美方學者說:“你們不要再說美國怎么不好了,這會摧毀我們對未來的夢想。”這種為西方價值觀所征服,對歷史和時代大勢茫然無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自信的狀況,值得我們深思和引起高度重視。
當今國內外條件下泛起的各種錯誤思潮,其政治指向都是消解、沖擊、顛覆“四個自信”的。對于意識形態領域復雜、深刻的斗爭及其對于“四個自信”的挑戰和沖擊,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錯誤思潮存在的社會基礎不會自行消失,錯誤思潮對“四個自信”的沖擊這種意識形態斗爭也會長期存在。
我們要從意識形態關乎道路,關乎旗幟,關乎政治安全,關乎人心向背的高度,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全面從嚴治黨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要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居安思危,扶正祛邪,激濁揚清,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擾,不斷提升全黨和廣大群眾“四個自信”的水平,凝聚成巨大無比的正能量,從而在已有巨大成就的基礎上,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巨輪破浪前進,駛向更加光輝的彼岸。
(作者:清華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尹 霞endprint